常年钻研历史和国学的张志峰总是喜欢回过头去寻找本土时尚的终极答案。在刚刚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2014春夏系列)上,张志峰出人意料地用“元代”传统元素来嫁接高级定制。同时,云锦、缂丝这些“精贵”之极的面料材质还出人意料地与丝绒、皮草、蕾丝做了创新式的结合。在张志峰三十多年的奢侈品设计生涯中,向传统攻坚成了一个恒定的主题。重拾传统,这似乎也成为近些年中国设计界的最大趋势,然而,其间要耗费的财力和精力绝非一般人可以承受。
名媛的百宝箱
《华夏时报》:这次时装周你的作品是以元代为创作基础,“元”在服装设计上是个稍显生僻的历史概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张志峰: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的礼服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像西方人结婚时穿婚纱,宴会时穿晚礼服,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那我们该穿什么?很多人认为是旗袍、唐装,但它们毕竟是由单一民族衍生而来,只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侧面,是一个时期和阶段的产物;无法涵盖56个民族的丰富文化,也不能完全承载起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我是学历史的,喜欢回过头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过去几年中,我们做了“唐·镜”、“华·宋”的主题服饰。唐代是取李世民和魏征的典故用了一个“镜”字。宋朝则选取人民崇文尚德,人人爱花的意境。今年的“元”是一种延续。《易经》说,“大哉乾元,万物兹始”,“元者,始也。”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统一中原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各民族文化融合最鼎盛的时期,与西方的文化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当时的官方语言就有5种。我觉得肯定有很多文化可挖掘。有人认为,这次的“元代”探寻,是“打开了名媛祖母的百宝箱”,重拾了很多散落在历史中的经典元素。这些主题都是意在设计出能够蕴含中国文化精髓的服饰,我称之为 “华服”。
《华夏时报》:对“元”的挖掘难度大吗?
张志峰:每次挖掘都是一次考验,因为我们不仅要对中国服饰文化复兴,还要新兴。每年我都会组织设计师去各地采风。今年我们前往内蒙古和山西多地采风,设计师从元青花、元图腾、马鞍、金饰等艺术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再现了元朝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色彩上选用了清淡雅致的蓝、白为基调,象征广阔的蓝天与白云。面料以“寸锦寸金”的珍贵云锦及缂丝为材,创新结合丝绒、皮草、蕾丝。工艺上我们首次运用视觉效果立体逼真的丝带绣,以体现那个时代多元化的文化特征,还将刺绣、剪纸、印染、珠绣等传统技艺也汇集于作品中。因为有了“元”的灵感,今年的发布会上男装比重有所增加。华服的男装要突出气魄刚健,这与元代雄浑豁达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比如,我们把中国的传统火纹、鎏金、青花龙纹与西服、燕尾廓型做了融合,呈现出简洁硬朗的线条感与立体感。
《华夏时报》:重拾传统是近些年中国设计的一大趋势。但要找到独一无二的传统元素,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精力,而且要与现代设计结合,难度很大。
张志峰:我们要克服的难题有很多,但国外同行似乎已经先行一步。比如缂丝,这种工艺在中国已几近失传,我在中国几乎没见到过,但几年前却在日本看到了。缂丝可以保留三千年之久,但它的工艺非常慢,同样是一平方尺大小的绣片,刺绣要十天到半个月,云锦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而缂丝要花费三到四个月时间。所以,缂丝被称为是“织中之圣”,是国宝级的织造工艺,故宫里很多收藏品用的都是缂丝工艺。缂丝的织造在日本已经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但我们自己却忽视了,更没人把它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因为没有了需求也就不会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我花了好多年时间找到了两位“国宝级”的缂丝织造大师,创制出了融汇7种缂丝工艺的《鸾凤双栖牡丹》华服,珍藏在首都博物馆。其他的传统手工艺也都会经历一个艰难的挖掘过程,比如苏绣、云锦。当时我们在苏州寻访了20多位老艺人,她们都是自幼便开始学习刺绣,最长者已有95岁高龄,岁数加起来总共有 1572岁,可谓是“千岁绣娘”。这些人不会画画,有的连字都不会写,可她们就是有刺绣的灵气;她们有的穿针都不用眼睛看,拿手一捻就穿好了。由这些老工艺人来参与完成我们的华服,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定格。
传统审美情操的现实意义
《华夏时报》:有业界人士认为,国际时装界对于中国元素的认可和喜好,也是有条件的,比如要中西合璧,最终以西方的整体审美为导向。你怎么看?
张志峰:中西方审美观念肯定存在差异。而对于外在审美观念的异同,还是应该从内在的文化根基上去寻找答案。西方的时尚特点是基于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形态等多方面的外在反应。而中国的时尚更多的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意境之美。无论诗画,甚至服饰都注重飘逸灵动,清丽淡雅,更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使得中国时尚特点带有一种诗人般的气质。比如这次的元代元素的运用,就是把许多传统工艺与简约、强调立体廓形的国际流行趋势结合起来。
《华夏时报》:有人认为,目前说中国设计师崛起显得为时尚早,你怎么看?
张志峰:文化的断层和国民素质的影响导致中国的时尚产业起步比较晚。中国的时尚品牌比起世界舞台上活跃的已成熟的诸多品牌还有不足,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善和发展。但是中国人对于“美”从不陌生,中国设计师对于“美学”的东方性的独特见解也从未消亡。如果说西方像个清新可人、笑容明朗的少女,那么中国就是一个经历了人生跌宕后意气风发的青年,中国的时尚负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精神,正在走向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