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汉派服装品牌曾经在全国叫得“响当当”,但近些年却“星光暗淡”,昨天的武汉国际时装周上,来自巴黎、香港等地的20多名世界顶级时装设计师云集武汉国际广场,共同为汉派服装走向国际化支招。
“眼下,武汉很多商场内挤满了外地服装,本土品牌的服装少得可怜。”在昨天的时装周时尚产业高峰论坛上,不少设计师感慨,15年前,以“太和”为首的一批汉派服装率先走出了品牌路线。1995年至1997年是汉派服装的鼎盛时期,本土服装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60多个亿,但眼下,汉派服装企业总数仅千余家。
“汉派服装企业的抱团意识不太强,品牌观念较弱。”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熊兆飞介绍,一件衣服挂着武汉的本地牌子可以卖得好,但把衣服运到广州再换个当地的牌子仍然能畅销,这就说明企业的品牌实力不够强。
“民族服饰不是单纯地把‘传统’穿在身上,而是将其民族特色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起来。”巴黎顶级Showroom(实体展示厅)创始人Analuiza Pessoa建议,汉派服装要想走向国际化,应把当下最流行的时尚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去,这样才能被更多人接受。“一座城市的时尚是心态的时尚!”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中国代表、法新国际集团董事赵倩则认为,除政府加大支持外,还应在城市发展中营造一种时尚气息,构建一种时尚氛围。
“汉派服装虽然沉寂了一段时间,但沉默预示着更大的爆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很看好武汉本土服装的发展潜力,“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服装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整合,壮大本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