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时尚的速度
时间:2013年12月03日来源:外滩画报作者:于晓丹
设计师焦虑,品牌焦虑,公司高管更焦虑,时尚业被裹挟进高速运转的机器里,谁也无法停下来整理思路,好像一停,就会被彻底甩下。
夏天在国内时,正好有机会参观国内最知名的一家内衣公司,聊天时听说,他们的设计周期每年只有两季,春季和秋季,不禁大为吃惊!
在美国,只有童装和男装能如此轻松,其余的,连配饰每年都有四个设计季。大众市场的内衣和女性成衣从前是六季,即六个“市场周”(market week)——春夏秋冬,外加“节日季”和“返校季”,七八年前才取消了返校季,成为五季。欧美品牌公司的设计量就更大了,每年至少上演春秋两场成衣大秀;如果加上两场高级定制秀,是四场;加上男装秀,是六场;现在又多出一个度假季秀(resort show)和一个秋前季秀(prefall show),就是八场。倘若再要加上在亚洲、巴西、迪拜或莫斯科做的推广秀(promotional show),这个数字就可以推至十了。就是说,刨除暑假和节日季的话,这些时装公司要每月一秀!
王尔德在“服装的哲学”一文中这样定义时尚:“时尚不过是一种丑陋的形式,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因此我们必须每隔六个月就要变化一次。”不过,被他讽刺的六个月时尚速度,在今天已经过时,不知道是否时尚已更让人无法忍受,总之,这个速度已缩短到六个星期,甚至六天。因此,看到国内同行依然可以拥有十九世纪的轻松,我除了感叹不已,也加重了一直以来的疑问:时装业季节周期的长短究竟是依据什么决定的?
在美国,面向大众市场的时装公司一直有“市场周”(market week)的传统,即在每个设计季安排一周的时间,让全国各地的买家在约定时间里集中到纽约会见卖家,在其展示间看样品,随后投放订单。就像时装周对于时装屋的意义一样,市场周是大众时装工业最重要的日子。在每一个市场周上,时装公司会按照“发货月份”(deliver date)展示整个季度每月的设计稿或设计样品,通常一个品牌平均要展示六到八组。在这八组的背后,很可能是设计师十二到十六组的设计底稿,如果每组有四到六个款式(最高也有八款的),那么整个季度平均七十款左右。一年即使按四个设计季算,一个品牌的设计师一年总要提供差不多三百种设计,相应的,需要打版车间至少打出一半的样品。服装设计不是机器流水线作业,即使多产如毕加索也不可能源源不断产出。只有少许天赋的设计师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做不到,于是时装业里小聪明盛行就不足为奇。这样快的结果,当然首先是,设计师不能保证拥有积累设计经验和设计素养的时间,要完成工作,就只能沦为更会抄袭或者更会借鉴的设计机器。Lanvin 的设计师阿尔伯·艾尔巴茨(Alber Elbaz)最近在他的时装秀后抱怨说,过去他总还能找出时间做几趟发现之旅,徜徉在各种画廊中间,为时装秀寻找灵感。可是现在因为设计系列加倍,除了出差,他再也没有时间做任何其它性质的旅行了。高级时装如此,以借鉴甚至抄袭高级时装为设计灵感的大众品牌能做到什么程度,便不难想象。服装公司里,设计师总是最频繁更换的职位,也自有其背后的逻辑。
上述这些还是延续传统时装工业的做法,仍讲究至少半年的生产周期,讲究按月发货,也就是说,生产者在接到订单后仍有半年的生产时间,消费者在传统的百货店或服装店里看到的节奏仍然是每月新花色上架,每个季度新款式上架。一组被时尚杂志赞不绝口的季度主系列至少能在架上待够六到八个星期,那些没有卖出去的单品还能在降价品货架上再孤苦伶仃地挂一段时间才最后消失。不过我们知道,近几年来,这种比十九世纪快了不止一倍的速度也已经不那么时尚了,遭到一种速度更快的所谓“快时尚”的巨大威胁,其代表者便是 Zara、Forever 21、H&M 等服装连锁店。它们已经成功地将从设计稿到进入店铺的时间缩短到两个星期,就是说,你今天在时装周上看到的 Dion Lee,十五天后就可以在 H&M 里看到类似的款式,只是用料低廉了十倍、价格便宜了二十倍。那么,是谁在欢迎这样的时尚速度?我们爱说市场决定一切。可是市场又是谁决定的?
2002 年,我在一家犹太人所有的公司工作时,曾遇到一位女性高管,她休了三年产假后才又回来工作。她说,她问过猎头公司,三年是极限,如果三年不回来工作,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现在,在快速度带来普遍焦虑的状态下,别说三年,三个月可能就很难再回来了。设计师焦虑,品牌焦虑,公司高管更焦虑,时尚业被裹挟进高速运转的机器里,谁也无法停下来整理思路,好像一停,就会被彻底甩下。我的几个想辞职停一停的设计师朋友,都经过了一番相当血腥的挣扎,可是最后还有停不了的。
到底是谁需要这么快的节奏?新品每月上架的速度难道还不够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打开我们的衣橱看看,有没有你买了以后根本不记得的衣服?
快不一定是坏事。当时尚太快,什么是时髦可能也就不清楚了。反正赶不上,总会有人干脆不赶,一种新的速度也许很快又会出现。在王尔德说那番话的时候,托尔斯泰也说着:“为什么现在每天都要有个新时尚!”(作者于晓丹:文字工作者兼内衣设计师。作品有译著《洛丽塔》,小说《1980 的情人》,随笔集《内秀》。拥有独立品牌“emily yu”。)
在美国,只有童装和男装能如此轻松,其余的,连配饰每年都有四个设计季。大众市场的内衣和女性成衣从前是六季,即六个“市场周”(market week)——春夏秋冬,外加“节日季”和“返校季”,七八年前才取消了返校季,成为五季。欧美品牌公司的设计量就更大了,每年至少上演春秋两场成衣大秀;如果加上两场高级定制秀,是四场;加上男装秀,是六场;现在又多出一个度假季秀(resort show)和一个秋前季秀(prefall show),就是八场。倘若再要加上在亚洲、巴西、迪拜或莫斯科做的推广秀(promotional show),这个数字就可以推至十了。就是说,刨除暑假和节日季的话,这些时装公司要每月一秀!
王尔德在“服装的哲学”一文中这样定义时尚:“时尚不过是一种丑陋的形式,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因此我们必须每隔六个月就要变化一次。”不过,被他讽刺的六个月时尚速度,在今天已经过时,不知道是否时尚已更让人无法忍受,总之,这个速度已缩短到六个星期,甚至六天。因此,看到国内同行依然可以拥有十九世纪的轻松,我除了感叹不已,也加重了一直以来的疑问:时装业季节周期的长短究竟是依据什么决定的?
在美国,面向大众市场的时装公司一直有“市场周”(market week)的传统,即在每个设计季安排一周的时间,让全国各地的买家在约定时间里集中到纽约会见卖家,在其展示间看样品,随后投放订单。就像时装周对于时装屋的意义一样,市场周是大众时装工业最重要的日子。在每一个市场周上,时装公司会按照“发货月份”(deliver date)展示整个季度每月的设计稿或设计样品,通常一个品牌平均要展示六到八组。在这八组的背后,很可能是设计师十二到十六组的设计底稿,如果每组有四到六个款式(最高也有八款的),那么整个季度平均七十款左右。一年即使按四个设计季算,一个品牌的设计师一年总要提供差不多三百种设计,相应的,需要打版车间至少打出一半的样品。服装设计不是机器流水线作业,即使多产如毕加索也不可能源源不断产出。只有少许天赋的设计师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做不到,于是时装业里小聪明盛行就不足为奇。这样快的结果,当然首先是,设计师不能保证拥有积累设计经验和设计素养的时间,要完成工作,就只能沦为更会抄袭或者更会借鉴的设计机器。Lanvin 的设计师阿尔伯·艾尔巴茨(Alber Elbaz)最近在他的时装秀后抱怨说,过去他总还能找出时间做几趟发现之旅,徜徉在各种画廊中间,为时装秀寻找灵感。可是现在因为设计系列加倍,除了出差,他再也没有时间做任何其它性质的旅行了。高级时装如此,以借鉴甚至抄袭高级时装为设计灵感的大众品牌能做到什么程度,便不难想象。服装公司里,设计师总是最频繁更换的职位,也自有其背后的逻辑。
上述这些还是延续传统时装工业的做法,仍讲究至少半年的生产周期,讲究按月发货,也就是说,生产者在接到订单后仍有半年的生产时间,消费者在传统的百货店或服装店里看到的节奏仍然是每月新花色上架,每个季度新款式上架。一组被时尚杂志赞不绝口的季度主系列至少能在架上待够六到八个星期,那些没有卖出去的单品还能在降价品货架上再孤苦伶仃地挂一段时间才最后消失。不过我们知道,近几年来,这种比十九世纪快了不止一倍的速度也已经不那么时尚了,遭到一种速度更快的所谓“快时尚”的巨大威胁,其代表者便是 Zara、Forever 21、H&M 等服装连锁店。它们已经成功地将从设计稿到进入店铺的时间缩短到两个星期,就是说,你今天在时装周上看到的 Dion Lee,十五天后就可以在 H&M 里看到类似的款式,只是用料低廉了十倍、价格便宜了二十倍。那么,是谁在欢迎这样的时尚速度?我们爱说市场决定一切。可是市场又是谁决定的?
2002 年,我在一家犹太人所有的公司工作时,曾遇到一位女性高管,她休了三年产假后才又回来工作。她说,她问过猎头公司,三年是极限,如果三年不回来工作,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现在,在快速度带来普遍焦虑的状态下,别说三年,三个月可能就很难再回来了。设计师焦虑,品牌焦虑,公司高管更焦虑,时尚业被裹挟进高速运转的机器里,谁也无法停下来整理思路,好像一停,就会被彻底甩下。我的几个想辞职停一停的设计师朋友,都经过了一番相当血腥的挣扎,可是最后还有停不了的。
到底是谁需要这么快的节奏?新品每月上架的速度难道还不够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打开我们的衣橱看看,有没有你买了以后根本不记得的衣服?
快不一定是坏事。当时尚太快,什么是时髦可能也就不清楚了。反正赶不上,总会有人干脆不赶,一种新的速度也许很快又会出现。在王尔德说那番话的时候,托尔斯泰也说着:“为什么现在每天都要有个新时尚!”(作者于晓丹:文字工作者兼内衣设计师。作品有译著《洛丽塔》,小说《1980 的情人》,随笔集《内秀》。拥有独立品牌“emily yu”。)
相关阅读
- 2023’魅力东方中国国际内衣创意设计大赛开始征稿,邀您参赛!2022.12.01
- 征稿啦!2023’魅力东方中国国际居家衣饰原创设计大赛报名ing~2022.12.01
- “东大门杯”首届大湾区时装搭配师大赛正式启动2022.06.07
- 七匹狼服饰——“狼”派气息,锋锐刚强!2022.05.13
- 感受数字与潮流的节拍,从深圳时装周看时尚产业新趋势2022.05.07
- “OFashion 2022”职业装设计大赛2022.01.12
- “OUE城市守护者”摄影大赛2022.01.05
- INXX“破竹”潮流文化体验降临青城山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