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品牌:"市"炼设计

时间:2013年03月16日来源:中国服装网作者:

在设计师品牌逐渐步入正轨、聚合一定的消费受众之后,品牌再去强调自我的风格特色、彰显品牌基因。在两个品牌的运作上,我们不太追求设计的多样性,更注重的是要将设计做精、做好,多推出一些经典款式。

  消费市场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推动着中国设计师品牌的迈进和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许多正处于成长期的设计师品牌也面临着各种抉择:商业化还是艺术性?个性基因还是大众审美?独立经营还是品牌合作?当前的市场对设计师品牌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无论企业如何抉择,都逃离不了市场的检验。与此同时,市场的"共鸣"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着设计师品牌的存在感和价值性。对此,设计师品牌如何在同商业环境的碰撞中实现蜕变,走向成熟?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参加CHIC2013的几个设计师品牌,以期找到答案。

  先"生存" 再设计

  张尚南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分公司总经理助理

  当前,中国设计师品牌的生存格局还是比较分明。一类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师品牌,这些品牌已经具备成熟的运作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设计师品牌,商业化属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另一类是成长型的设计师品牌,这也是目前中国设计师品牌中体量最大的一部分群体。他们因资金有限,不太充沛的现金流导致了他们很难在渠道拓展上有所突破。

  面对数量众多的成长性设计师品牌,我觉得他们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而要解决生存问题,渠道则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

  中国设计师品牌市场同国外相比差异很大。在国外,设计与市场是分开的,这可以允许设计师去做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这种设计上的自由度也是由国外完善的设计体系决定的:政府会给设计师品牌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其发展;各个渠道商也会为设计师品牌的销售提供平台;国外成熟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观念也促进了设计师品牌的市场化推进。但在中国市场,以上优势条件的缺失也决定了本土设计师品牌"设计+市场"的发展路径。

  对此,设计师品牌要发展就必须同市场结合,接受市场的检验。

  在我看来,在品牌初创时期,设计师不要过分强调自我的品牌个性,应该同市场相结合,对于自己所推出的产品要明确谁会埋单。这就要求设计师做好同本土市场的结合,要了解不同地区消费着的喜好,发挥专业优势去做自己擅长的东西。

  而在渠道方面,我认为专业化市场则更适合成长型设计师品牌。我所说的专业市场指的是像广州十三行、杭州四季青、北京天雅这类市场。这些市场没有商场的高额进店成本,且结帐周期快,利于设计师品牌现金的快速流转。同时,相较于电商平台,专业市场价格战的压力较小且免去了进驻平台的扣点成本,而专业市场直接面对消费受众,也利于设计师及时调整设计思路。

  在设计师品牌逐渐步入正轨、聚合一定的消费受众之后,品牌再去强调自我的风格特色、彰显品牌基因。因为此时,品牌目标消费群已经明确,这些人对品牌风格也具备一定的接受度和忠诚度,这也给设计师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设计空间。

  对于设计师品牌未来的发展,我觉得虽然空间很大,但市场还需进一步的培养。首先,要提升国民对时尚、对美的理解;其次,社会要提升对设计师品牌的重视程度,以展会平台为例,可以对设计师品牌市场进行先期调研,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观众参加品牌的发布会,实现现场对接。

  差异求变

  高文杰 重庆坎普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

  就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来讲,女装消费是市场体量最大的一块,但同时也是品牌竞争最为"惨烈"的一块。

  快时尚品牌在近年来的女装消费市场表现突出,款多量少的运营模式也迎合了女性消费群体对潮流款式的追逐心态。但快时尚品牌在"大跃进"的同时,其产品质量、设计原创性也多为消费者和行业所诟病。对此,相较于快时尚品牌对速度的执念,我反而觉得非激进式、慢慢培养的发展模式更适合我们品牌。

  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推动了女装消费领域的不断细分,而市场细分化的发展现状也给女装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对此,谁能用品牌风格吸引特定消费人群、聚合忠实拥趸,谁便能在女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但面对女装品牌林立的发展现状,什么样的品牌风格才能吸引消费者?在我看来,要在女装市场的博弈中胜出,就离不开品牌差异化特色的凸显,同时,这种差异化特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持久性。

  快时尚的兴盛同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快速消费品的泛滥也引发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对此,社会各方也逐渐反思,服装界、时尚界也相继主打高品质的经典款以"修正"当前的一味求速的消费观。因此,从长远来看,我觉得有稳定的设计风格、高质量的服装产品才会受未来消费市场所追捧。

  对此,我们在推出品牌斯曼琦和乔的时候就进行了精准的品牌定位。"斯曼琦"主打的是优雅休闲风,由奥地利设计工作室提供设计服务,产品之前也主要是在奥地利销售;"乔"走的则是中国风与欧式现代感兼具的品牌风格,主要针对的是一些时尚个性人群。

  在两个品牌的运作上,我们不太追求设计的多样性,更注重的是要将设计做精、做好,多推出一些经典款式。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品牌理念,离开市场的信息反馈便无异于闭门造车。所以,我们也期待通过展会来了解大众的审美及消费趋势,以期不断修正品牌的设计理念。

  "接地气"才是好设计

  万翊 广州执物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师

  当前,中国男装品牌虽然不少,但多数风格过于趋同,这也导致消费者在购买男装时可选择性少。从这点来看,未来男装品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既有设计感又兼具可穿性的男装尤是如此。

  未来消费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对服装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能满足不同场合穿着、顺应消费者个性着装的消费趋势也是未来市场对服装企业提出的"要求"。对此,男装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看来,在中国男装品牌中,ZARA可以算是品牌风格相对强烈的品牌服装之一。凸显款式设计一直也是ZARA的优势之一,但快速的货品流转也导致其很难在质量上严格把控,质量问题也成为限制ZARA进一步成长的障碍。与此同时,速写也是当前男装设计师品牌的典型代表。但囿于品牌风格化过于强烈,也决定了速写目标群体的小众定位。

  跟中国的男装相比,我觉得日韩男装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日韩男装市场发展成熟,男装不仅设计感强,且类别丰富,给消费者提供的选择性大,同时,整体设计又能在设计感同商业化间取得很好的平衡。

  DEPOT3准备了三年才推出。在品牌创建之初,我们就着力避免当前男装市场所出现的一些弊端。关注设计、把控细节,我认为这对一个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所指的设计感并不是指去凸显设计师自我的强烈风格,而是要将品牌的设计感同商业化进行很好地融合。这就要求设计师推出的服装在带有自我风格的同时,也要有实穿度、要百搭、要"落地"。其实,这也是我们将品牌选择落地广州的一个原因。

  广州是中国最接"地气"的城市之一,不仅市场开放且反应速度快,这种市场对我们检验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方便我们及时根据市场反馈调整设计思路及产品结构。而我们进行产品设计时,也没有过于强调自己的风格定位,而是根据市场反应来不断调整。我们当前的品牌风格就是跟市场一次次磨合的结果。

  设计"跨界"商业化

  武学伟 北京卓拉国际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师

  前几年,工业化品牌一都占据着商场最重要的位置,但近两年他们的销售情况出现了很大的下滑,在商场中也很难维持原有的地位。究其原因,不过于品牌同质化的缘故。

  现在,很多消费者都不愿去商场买东西,因为不论男装、女装还是童装,从款式设计到面料色彩,都太过于相似,很难找到让人满意的东西。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造就了近两年设计师的街边店、电商品牌逐渐走俏。而这种追求个性化、小众化、差异化的消费趋势也为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但设计师品牌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设计师自身来讲,首先缺乏成熟的品牌管理经验;其次,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而从本质来看,这两者其实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渠道是一个品牌发展的根本,渠道体系的不完善除了设计师品牌自身的原因外,更多的则是由中国市场的大环境所致。首先,对于大量新兴的设计师品牌来讲,传统商场的门槛过高,不仅需要数额可观的进店费,还会有销售扣点等成本;其次,设计师品牌的订单规模一般都不大,相应导致其订购面料时的需求规模也相对有限。但不同日韩的成熟市场,在国内如果少于600米的面料订单是很难在面料厂家下到订单,对一些知名的面料企业,其订单的起步量甚至要达到上千米。而设计师如果选择在国外订购面料,同样也会面临生产周期长等问题。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我认为设计师品牌要发展则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通过凸显强烈的品牌风格,在市场利于不败之地。当然,这种类型的设计品牌在当前的国内外市场寥寥无几,因为要实现设计师品牌的独立运作,就要求设计师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二是通过同资本财团及知名品牌进行合作,这也是当前设计师品牌发展多采取的一种方式。设计师品牌在诉求资本的同时,出资方看中的则是设计师的实操能力,这要求设计师要将其心态、艺术感觉同商业结合起来。

  通过合作来促进品牌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设计师品牌的设计风格将缺失,反而我认为这种合作更能凸显设计师品牌自身的价值,给设计师提供自我发挥的广阔舞台。就像卡尔·拉格斐,在他跟香奈儿合作的30年中,并未囿于香奈儿的固有风格,而是在传承香奈儿的品牌精髓的同时,将香奈儿的DNA不断延伸创新以符合时代的需要。这也值得当前中国的设计师品牌去借鉴学习。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