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品牌如何成长?

时间:2013年05月06日来源:中国服装网作者:

目前制约着设计师品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中国的设计师品牌怎样从一颗幼苗沐浴甘露变成一颗大树?而设计师本身又该注意什么?这些都成为沙龙上畅所欲言的方面。

  设计师品牌的成长路径——一个时下热议的话题,已成为很多人关心与探讨的问题,就此话题几位业内人士在日前举办的如意·2013中国服装论坛的品牌实验沙龙上给出了各自的不同看法。其中有时尚产业的代表如从事国际一线设计师品牌销售和代理工作的Water Stone(BeiJing)董事长姜铭明,也有身体力行去扶持设计师品牌的尤伦斯艺术中心CEO薛梅、Seven Days董事长张龙江,还有资深的媒体工作者江山等等。

  目前制约着设计师品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中国的设计师品牌怎样从一颗幼苗沐浴甘露变成一颗大树?而设计师本身又该注意什么?这些都成为沙龙上畅所欲言的方面。  

  亟需一条链贯穿

  就整个的中国时尚产业,其产业链并不完整,呈现出两头小、中间臃肿的形态。姜铭明认为,对于中高端的设计师品牌领域,需要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买手机制设计师终端网络。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条件已经具备往前走一步,姜铭明表示,“2008年买手制还是一个令人陌生的名字,但现在买手已被业界人士所熟悉。尤其在中高端市场,买手制的网络建立是下一步中国时尚产业向前推动的动力。”

  而早在2009年的时候薛梅就做了第一家中国设计师集成店,从刚开始合作的6位设计师到现在慢慢扩大到80多位。在这个过程中,薛梅深有体会:“在这最早的6位设计师里只有一位是服装设计师,名叫张达,他自创了品牌‘没边’。我发现他与很多国外的设计师不同,他做的是中国人的服装设计。”经营“没边”张达并没有太多的资金周转,所以他还担任爱马仕的“上下”品牌的设计工作。

  薛梅经常去张达的工作室,她发现一件设计师衣服的价钱从4000元到5000元,对于这种怪圈现象,薛梅解释:“张达的母亲甚至都在帮他车缝衣服,其实高价钱并非设计师所制定,而是原料、配件以及所有整体产业链的缺失,造成了这个窘迫的局面。如果工厂宁肯关门也不接设计师这种量小的单,那么这种窘境将得不到解决。”

  就加工方面,制造业出身的张龙江也深有感慨:“产业链的确是非常弱的环节,我们公司的制造业不愿意给设计师做加工,因其量特别小,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但小而精产生高的附加值,也是制造业的成长过程。”张龙江做的品牌有100个样衣工,这些样衣工并非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介绍:“设计师在我们的工厂里做加工,1件可以做,500件也可以做,我们提供大量的面料样板让他们选择,工艺上与他们合作。虽然起步了一年多,我们希望在产业链上提供品牌管控。”这是张龙江在产业链上为设计师做的一些支持工作。

  当然,产业链的问题并不是只靠呼吁就可以解决,张龙江认为,当设计师品牌的附加值显现出来时,能够让工人接受或者企业的制造者获得高附加值的时候,这条产业链也会逐步成熟。但最终要落实到有消费者去购买设计师的衣服,才会使品牌继续往前走。  

  多方助力推动产业链完善  

  说到消费者购买,不得不提到薛梅举的一个例子:“设计师王一扬的服装价钱就非常合适,并且所有的布料都由自己生产。他没有炒作自己是中国设计师,只是说自己是一个本土设计师品牌,只要人们买他的服装,而不是买这个品牌,没有把市场宣传费用加到衣服成本里,所以他的衣服人们买得起,王一扬做得很成功。”

  回过来头来可以看到,当设计师有大量的市场宣传和公关,必然会把这些成本加到服装里,导致服装的价格偏高。薛梅认为,中国的设计品牌应该有一个非常优惠的,甚至是开绿灯的政策给中国设计师。这应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政策,不只是将衣服放到买手店销售,她解释:“买手店只能做代卖,所以不是良性循环,中国人还是要穿中国设计师的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中国设计师的市场。如果很多人肯用这种思想和理想影响到周围的人,中国设计师将会蒸蒸日上。”独立设计师邓欢欢也曾向记着表示:“只有顾客买我们的服装,我们才会良性发展下去。”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