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品牌苦求商业落脚点

时间:2013年05月07日来源:中国服装网作者:

在4月中旬的上海时装周2013秋冬作品发布会上,某本土设计师品牌以明暗色彩定位,演绎冷美人。

  “毛继鸿(‘例外’联合创始人)这一批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完全有机会做出商业品牌。到80后读完大学,已经没有这种机会了。”服装行业观察人士、观潮网主编叶琪峥认为,“那时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很多行业都是平地而起,从零开始。开个小厂的成本比较低,现在没个500万只能开个工作室,量级完全不一样了。”

  商业机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设计师品牌营养不良的主因:不同于国外百货店的买手机制,中国百货店大多是收取租金的地产商,对资金力量并不雄厚的设计师品牌而言,这意味着进驻百货店面临着租金壁垒,一旦进入就要承担较高的成本。

  叶琪峥解释,国外的买手机制解决了设计师品牌的零售问题,设计师几乎只专心搞设计即可。国外百货店的专柜不是品牌入驻,而是通过买手购入货品,至于卖不卖得掉与品牌无关。“那么设计师每年做的事情,就是设计新款,然后要么参加时装周,要么参加贸易秀。秀场下面是全世界的百货店买手,他们订货就要付一部分钱了,比如30%,设计师拿到钱就能下单生产,交货后再收剩下的钱。这样设计师就有钱开发下一季。”

  国内也开始有类似国外的买手店出现。时尚人士洪晃开在北京三里屯的BNC(薄荷糯米葱)就是一家多品牌的买手店,通过买货、设计师寄售等方式合作,事后分成。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北京、上海的栋梁。

  长三角地区此类的店铺也越来越多,通常都是聚集很多设计师品牌一起,设计师不用承担租金,如温州的佐佑、常州的茉莉、南京的RoundRound。内地的长沙、西安、武汉也不例外。

  但这些还远未成气候。在上海,聚集最多设计师品牌的新天地时尚就是类似shopping mall的经营方式,设计师仍需承担昂贵的租金。

  在叶琪峥看来,国外设计师品牌的生存环境要好太多,“他们启动资金只要一万、两万欧(元),大家凑一凑,只要把一个系列做出来,有人看、有人买,就能继续往下滚,即便失败了也就是两万欧(元)。不像中国,50万、100万(元人民币)只是启动,进商场还要再(加)300万(元人民币),那怎么干得动?”

  在国内,起步阶段的设计师更多选择开店来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产品,麻雀虽小但要五脏俱全,在销售量不大的情况下,边际成本依旧较高。廖晓玲的品牌一年出两季衣服,每一季180个款色。“因为单量小,我们给代工厂发出去的工价比大品牌高,而且合作的厂家不是特别稳定,它们也是相对比较小的工厂,但我们的要求蛮高,都有磨合的过程。”

  一旦要进百货店,保底数、扣点等各种费用又找上门。“所有产品还都要有检测证书,设计师只做几十件衣服,你让他出一个检测报告,是有一点困难的。”吕晓磊说。

  Ye's设计师叶谦也坦言,“租金、人员和生产成本费用是经营工作室的最大开销”。他曾参加选秀节目魔法天裁并拿了亚军,在时尚圈小有名气。不过今年他已经关掉了之前的服装工作室,开始重新整合和定位,新成立的工作室主打“大美术”概念,除了服装设计,还涉及唱片设计、装置艺术和微型空间设计等。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