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品牌苦求商业落脚点

时间:2013年05月07日来源:中国服装网作者:

在4月中旬的上海时装周2013秋冬作品发布会上,某本土设计师品牌以明暗色彩定位,演绎冷美人。

  “新的工作室,我希望会有好的创收。”叶谦如是说。

  产品结构、款式之困

  “现在蛮多设计师品牌,一个款只有一个尺码,撑死了两个尺码,说到第三个尺码,设计师会说‘我不是卖给那样的人穿的’。”负责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工作多年,吕晓磊看到这几年设计师新人不断涌现,眼界不低,但还少有踏实落地的。

  在吕晓磊看来,商业体制之外,设计师的内功更有待提升。

  最为现实的是,设计师很个性化的产品很可能达不到百货店的要求。“所以产品结构、款式都要有调整。”吕晓磊说,“百货店的商业模式对设计师来说根本就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当中没有一个衔接的点,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廖晓玲也坦言:“在商业渠道里,我们的东西存活的可能性比较小,等于是一个小工作室和一个大公司去硬碰硬竞争,货品结构等各方面都是非常难以匹敌的。”

  “现在蛮多设计师品牌,一个款只有一个尺码,撑死了两个尺码,说到第三个尺码,设计师会说‘我不是卖给那样的人穿的’。”在吕晓磊看来,这种“端着”的姿态并不可取,因为设计师行业新人辈出,如果每年的销售达不到一定量,即使再有名的牌子,若干年后还是会沦陷。负责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工作多年,吕晓磊看到这几年设计师新人不断涌现,眼界不低,但还少有踏实落地的。

  在廖晓玲眼中,设计师群体“最经典的问题”就是个人表达与商业难以契合。“现在我也会花很多时间去理解大家衣服穿着的状态,什么时间、场合穿这个衣服能够彰显‘衣人合一’的状态,这都需要一季、两季的时间来磨合,才能够使这个产品产生从内而外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形式感。”

  走出闺阁直面市场或许是最快的途径。上海时装周与聚集地合作,找了18家设计师品牌在里面做为期一个月的展售,不收取租金,最终会统计各家店铺的销售额,以期找到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做下一步的推广。

  吕晓磊说,现在媒体对设计师大多是“捧”的,设计师也比较“自恋”,而当接触了消费者,才会发现面料、做工可能都要做很大的改动。“(静安寺)这个区域的消费群非常不错。设计师至少要找到一个适合穿你衣服的人群,生存发展的空间才会大。”  

  “需要找到商业机会”

  “已经做了三五年的设计师,开一两个小店已经没问题,但要达到一个更高的销售额,比如500万,跟原来100万就是两回事情,从500万再到1000万是差不多的,工厂配置和规模可以达到。”

  因多方掣肘,大部分设计师品牌的下一步发展面临瓶颈。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