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伦敦率先举办了全球第一场国际儿童时装周。用“周”来形容并不准确,因为这一活动只持续了两天。第一天是仅对媒体开放的展示会,来介绍今年秋冬童装的流行趋势;第二天则是一场时装秀,一群小孩子们为观众们演绎了来自Oscar de la Renta、Paul Smith等近二十个时尚品牌的高级童装。“童装既活泼又有趣,同时又富有创意。因此我们认为它需要有自己的独特平台。”时装秀的赞助者,高级童装电商AlexandAlexa.com的创始人Alex Theophanous表示。
然而这一活动的口碑却是欠佳。在网站TODAY Moms发起的投票中,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人认为童装时装周“不合时宜”;报道中指出,尽管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和出于品牌宣传的目的,举办童装时装周可以理解,但这么做却是“完全背离了童装的基本属性”。
另一种反对的声音则是关于这一活动是否在给孩子们传达,“只有形象才是最主要的”这样的错误理念。像是作家Tanith Carey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们的孩子在自身形象方面已经承受了不少的压力,而这样的活动真的是在火上浇油。”Tanith Carey便是《Where Has My Little Girl Gone》一书的作者。在书里,她通过品牌推出儿童化妆品,儿童时装模特等事例,向人们展示了日前孩子们日趋成人化的迹象并号召家长们对此警惕。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年代像现在这样,对童装设计付出了这么多心血。而最常被家长们忽视掉的一环便是童装的款式。要怎样才算是既把孩子打扮得漂亮时髦,又不至于显得过度成人化?这个界限时常会模糊掉。早前英国品牌Primark甚至推出了儿童比基尼和胸口印有“Future WAG(未来足球明星太太)”字样的儿童T恤,最后由于饱受批评而被迫下架;法国著名童装品牌Bonpoint则已经更进一步,开始推广专为儿童设计的化妆品商品线。关于这类行为是否应当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明星街拍或多或少对童装成人化这一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Katie Holmes、Victoria Beckham、Jessica Alba、Miranda Kerr等明星母亲时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出现在狗仔队的镜头里,“做了母亲依旧显得年轻漂亮”成为了整个事件的重要宣传点,而“孩子是最热门的配饰”这一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为了吸引注意力,将孩子们打扮成“小大人”的样子自然成为明星妈妈们的招牌手段。当然,虽然人人都注意到了装扮漂亮的孩子,但最后还是他们的母亲从中真正获益。
不少高端时装品牌也开始大肆推广童装产品线。Dior早在六十年代时便推出了著名的童装线“Baby Dior”系列;近年的Stella McCartney先是同大众品牌Gap合作,推出了一个小型童装系列来试探市场。在收到不错反响后,也推出了个人品牌的童装线。这也引来了《纽约时报》的时装记者Cathy Horyn的发问:“你能想象一件童装版的由Tom Ford设计的Gucci吗?Versace呢?”言下之意是任何品牌都这般大举进军童装界敛金,进而设计出过度成熟性感的童装,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对于像Dior这样规模颇大的时装屋而言,推出童装线是塑造一个全方位生活方式型品牌的必经之路;而对于其他小型品牌而言,只要高级成人时装有市场,那么同品牌的童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Theory品牌的创始人Andrew Rosen则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在他看来,这些发展童装线的品牌并不一定是为了赚钱,更多是为了与消费者们更贴近:穿着某一品牌童装的孩子,长大后也很有可能成为该品牌的忠实顾客。
《童年的消逝》一书中,Neil Postman对电视等媒体的出现加速儿童长大成熟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不知他若是活到现在,是否还会对成人化的童装有什么评论要发表?童装始终反映的是成人的意愿,儿童并没有权利插手。把孩子打扮得干净体面是一方面,而借此机会随心所欲却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并不应当过早接触到商业味道浓重的所谓童装潮流。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上有着无数比要穿什么更重要、更值得探索学习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