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琅琊榜》是一部架空的电视剧,但其细节之考究,考据之细致,超过了不少标榜自己是“正剧”的古装剧,尤其是相比之隔壁标榜自己“中国第一个女政治家”、“一部女性权谋大剧”的某剧,那实在可谓业界良心。
《琅琊榜》经费有限,连副导演们都纷纷下海客串角色,但这不妨碍处女座们发挥龟毛细节癖的潜在能量。我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琅琊榜》的服装是业界良心。
虽然《琅琊榜》是一部架空作品,但其背景设置还是依据了正史的,大抵比照南朝时的梁朝。古人最重礼,尤其是在氏族势力尚没有灭绝的梁朝,毕竟此时还盛行九品中正制嘛,贵族男女的衣着极其讲究,出则着礼服,入则着居服,上朝和参加国家重要祭祀活动要着朝服。不同服装颜色也有讲究。
孔子曰:“红紫不以为亵衣”,意思就是这两种颜色比较庄重,周朝尚红,紫色与红色近,也比较庄重,用这两种颜色做日常穿着的亵衣是不适合的。日常服装以素衣为主,纯色,有些装饰,或平纹勾花,或斜纹上勾斜纹浮大花,都是可以的。更有钱的世家子弟穿锦、罗等材质,上面有布纹暗花,还有绣工的刺绣,这就已经讲究之极了。至于礼服,颜色、纹饰都有讲究,稍有不慎就是僭越。
再如朝服,不同品级、不同身份、不同季节都有区别,举与南北朝相近的汉朝的例子。朝服分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其中青色,是后宫高阶女官和皇后的朝服专用色,像《云中歌》里的云歌没事儿穿一身青在街上跑怕是要死人。而男子,梁朝承汉制,朝服也尚黑黄二色,这一点,在《琅琊榜》里完美的体现了,越是上位者服饰颜色越深,只有皇帝的服饰是纯黑。这点完全符合西汉的特点,而皇子和皇帝带的汉代冠也证明是按西汉时期的礼制。而大部分古装剧是不重视这一点的,该穿朝服、礼服的时候不穿,不该穿的时候,比如《芈月传》里,大半夜王和王后两人见面一人穿套礼服是穿给谁看啊,打算羞羞完就去祭祀吗?
第二点要说一下衽这件事。衽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有很严格的规定。最早华夏族初现之时,服装还不很复杂,那时的衽是“掩衽”,不分左右,而随着历史进展和与不同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衽就有了区分阶级和民族的作用。右衽是汉族的象征。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左衽”也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此外,左衽还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右衽简单说就是前襟要向右(穿的时候要左边在上面),很多剧里不注意,活人也穿着死人衣服,那就是笑话了。
至于与服装相匹配的配挂和发型也都一一对应上了。头发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以孝立德的古代中国人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未敢毁伤。”这一是为了表现孝,二是古人认为头发和人体精气密切相关,无端端剪头发等于自己损害自己的生命,等同自杀,曹操曾以削发代替斩首,之所以能代替,也是因为有这一种思想在里面。
而头发长了就要梳髻,长大成人时就要戴冠,《琅琊榜》中只要是世家子弟都是束发攒髻戴冠的,只有琅琊阁主和江湖之时的梅长苏是散发,这和世家风气相区别,正体现了制作组的用心。此外,配饰,尤其是玉佩是君子的象征,在片中不仅记住了给不同身份的男子佩玉,还正确地佩戴在身前,这就已经很考究了。
当然片中也不是没有槽点。比如服装上的龙纹,剧组考证皇帝才能用五爪龙,藩王要少一爪。这是没错,但忽略了一点,用龙做日常服装装饰是没有的,滥用龙纹实际是清朝人的习惯。在上古和中古,龙没有那么了不起,没有后世华夏象征,中华民族图腾之类的意义,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天子的驾辇,换句话说,天子的通讯员。在远古,用龙做图腾的部落实际拜的都是蛇,而naga,大蛇,也就是龙,实际上并非尊贵无比,金翅大鹏鸟一天吃五百条。
在清之前,除了祭祀场合和天子朝服,日常生活中龙绝少出现,因为比龙重要的图案多得是。是清人爱用龙纹,弄得到处都是,不仅天子朝服要有龙,上次的黄马褂、亲王衣服上也要有龙,汗牛充栋。据民俗学家施爱东的考证,据各朝《舆服志》的记载,到明朝以前,天子朝服上龙纹一般不超过三条或五条,到明朝增加到十三条,有升龙降龙之分,到了清朝那就泛滥了,天子朝服上居然有三十四条龙,所以清朝天子朝服可以称龙袍,前朝的没事儿用龙纹非常奇怪。
但总而言之,《琅琊榜》的服装质感、细节都很棒,实在可谓是业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