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东京向美苏投降;2012年8月15日,京东向苏美宣战。”这是2012年8月15日当天,中国微博上被疯狂转发的最热门段子。这里不是在谈论席卷世界的二次世界大战,而是由京东商城、苏宁和国美几大电商巨头掀起的、裹挟亿万中国网民的电子商务大战。
现象:硝烟四起,烽火蔓延
2012年8月14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宣布旗下所有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销售,哪怕有一块钱毛利都将立刻辞退采销人员;并声称要在全国招募5000名情报员,任何客户到苏宁、国美购买大家电时都可以用手机比价,如果便宜不足10%,情报员核实后立即降价或现场发券。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苏宁易购副总裁李斌公开回应:苏宁易购所有商品的价格必低于京东,高于京东的立即调价,已经买的两倍差价赔付;国美网上商城表示“京东卖一元,国美就卖九毛五”;当当网、腾讯旗下易迅网也纷纷加入战团。各大电商约定于8月15日一起动手开打,这场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价格战就此打响。
电商之间爆发价格战已不是第一次,与以往不同,这次无论是挑战者京东、还是应战者苏宁与国美,“死掐”的味道极为浓厚。刘强东提及的“往死里打”这四个字,最能恰如其分地反映这场商战的本质。
透析:价格战背后的逻辑
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至今,速度之快令人惊乍,但都没有形成具有明显差异化和独特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于是,价格战成了电商之间争夺份额和市场地位的惯用杀手锏,每逢节假日,电商们在线上线下“杀”得天昏地暗。
价格战并没有为行业的发展赢来重整和走向理性的机会。一些明显违背公平竞争的手段层出不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电商的业绩一片惨淡。京东作为行业龙头,8年以来年年亏损,苏宁和国美这些传统的电器连锁经营者,要想在线上赚钱显然也只是一个梦想。
一边是亏损,一边是价格战,看似不可理喻,仔细分析,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京东的目的就是要把苏宁易购这位竞争者彻底拖垮,以亏损换市场份额,以亏损赢得未来的市场地位。用刘强东的话来说,现在还不是京东赚钱的时候。言下之意,竞争者倒下之日,才是京东赚钱之时。
当然,任何一场战争,需要有人为此埋单。对于京东而言,费用的提供者是京东的战略投资者,而苏宁也刚刚在资本市场完成了增发,并且还要发行债券。还有一个最终的买单人,就是庞大的消费者群体。面对电商之间的价格战,消费者们笑逐颜开、认为捡到了最便宜的东西;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旦硝烟散尽,那些获得市场垄断地位的胜利者就会开始提高价格、弥补亏损,那些支持这场战争的风险投资者就会要求公司赚钱、以获取更大回报。
思考:价格战背后反映出的是优秀文化的缺失
价格战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们简单地认为“低价格带来高份额,有市场占有率就有市场话语权”。然而,理性的人会发现:价格战绝非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的局面肯定是双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消费者却不是那个渔翁。
当初家电企业的价格战,导致国内厂家把资金都用在营销上而忽视研发,最后获利者却是国外的那些供应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同时,价格战往往使得顾客形成“谁便宜就买谁”的消费习惯,不会对品牌产生忠诚度。
“一年的企业靠机会,十年的企业靠经营,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下,资金、技术、设备、市场、人才等任何单一元素的暂时领先,都不足以构成一个企业的持久优势。通过价格战,哪怕挤垮其他的竞争对手,也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式的市场领先而已。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打造并保持一种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企业持续健康地成长,才能让企业基业长青,才能不断追赶和超越对手呢?风靡全球的管理学经典《基业长青》一书给出了答案,这便是创建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局的企业文化。因为惟有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竞争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构筑完整意义上的优质企业生态环境,使得企业具备不断应对巨变和持续增长的能力。苹果公司在全球培养了无数忠实的“果粉”,国内甚至出现了青年人“卖肾”也要买苹果手机的极端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却是苹果公司文化的胜利。苹果的胜利依靠的不是价格,而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基于这种文化之上的和品牌影响力。
价格战反映出电商巨头们缺乏最基本的商业伦理,这种不良的企业文化不可能让企业走得更远。因此,对于中国电商企业而言,亟需解决从物质差异到文化差异的转变,谁最先能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并且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企业文化,谁就将拥有搏击世界、决战未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