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落地在传统产业,被认为是“一乡一业”的浙江民营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
曾任互联网实验室总裁的张孝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互联网+”主要包括“重资产+技术”和“轻资产+服务”两种模式。
前者主要是指生产领域的改变,在智慧工厂的生产和管理中,机器和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互通,还有机械的管理操作中心;后者是指流通领域的改变,未来出现C2B(消费者到企业)、C2M(顾客对工厂)或者说个性化定制的趋势,消费者参与产品的生产设计中来,工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
记者在以纺织业为主业的浙江萧山调查时发现,尽管政府和企业均认为“机器换人”是未来趋势,但由于智能制造改造成本高,且并非所有企业负责人都有互联网营销思维,互联网+纺织业行动的真正落地仍需时日。
“机器换人”的推广难题
2015年3月,萧山出台《2015年萧山区“机器换人”化纤纺织行业推进工作方案》,方案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萧山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实现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0%的增长。
杭州卫邦气流纺纱有限公司是萧山一家典型的实施“机器换人”的纺织企业。其董事长何苏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由于人工成本提高,公司从2012年开始纺纱设备改造,共改造50多台,投入1000多万元,员工数从80人左右减少到50多人,另外针织设备改造也投入1000万元左右。
“1个员工的人工成本大概是五六万元/年,设备改造的成本可能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收回成本,”何苏伟说,“这两年经济下行以后,招工成本不断提升,每年工人的工资上涨幅度都是10%-15%,所以会逐渐改造设备、提升工艺、缩减人力。”
但何苏伟的选择并未得到所有企业的认同。尽管近年来纺织行业利润极低,但人力成本急剧上升,但位于萧山纺织行业集中地衙前镇的企业主仍认为,“互联网+”的推行应该循序渐进:如果一个企业年利润有5000万,那么可以拿出1000万做设备改造转型升级,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年利润只有300万,要拿出500万做设备转型升级,意义就不大。
受访企业还表示:“往年政府的政策是,企业投入几百万的设备,根据增值税发票大概有2.5%的补贴,但这不足以吸引企业转型,毕竟办工厂的风险更大。”
同时,目前的机器水平并未达到完全替代人工,在纺织行业中,有些环节必须用到人工,比如在纱装环节,线头要接上去,调桶要更换,目前还是人工在做,今后也有可能用机器,但需要考虑成本。
在萧山百强企业综合排名第13位的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冷文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就指出,传统行业生产环节并不是增加了设备就可以减少人力,“有的企业用机器来代替人工,但我们企业是通过人员素质的提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精简人力,挖掘用工的潜力。”
“互联网+传统企业”落地仍需时日
张孝荣表示,不论是电子商务还是工业互联网,通过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这都是未来的趋势,但目前来说,不论是浙江还是全国各地,传统公司结合互联网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根据浙江官方的统计结果,其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区块数量超300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区块数量超70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占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块状经济是浙江特色,这些专业镇中包括五金、管业、袜业、童装、纺织、印染、皮革等,过去那些热闹的交易市场如今都门可罗雀。为解决传统行业的困局,浙江省近几年提出“机器换人”、“电商换市”、“腾龙换鸟”三大转型战略。
张孝荣认为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结合的主要障碍有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上,传统企业内部的技术服务人员并不多,此外,传统企业主对互联网经营思维也并不是完全熟悉。
何苏伟就表示,萧山纺纱行业目前和电子商务结合的比较少,“目前还是依赖传统的人脉资源拓展客户渠道,或者在高速公路做广告。”
“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去推销自己的产品,线上的成本比较低,商品价格也会比较低,如果走线下的渠道,那么价格就会相应高,企业需要平衡这个问题。”张孝荣说。
张孝荣认为,中小企业做电子商务的核心是C2B方面的变革,针对一些生产型企业,专注用户个性化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