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库存压力使得厂商需要专门的清尾货渠道,将尾货与旗舰店新品区隔开来,以避免对品牌造成伤害,唯品会的模式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清理尾货甚至形成了一个渠道圈子。比如广州这个国内最大的服装、零售交易中心,在电子商务上一直没有被重视。唯品会看准这个空当,迅速与广州的各大交易市场进行对接。
唯品会与品牌商的合作模式是:唯品会给出固定的档期,品牌商将货品运送到唯品会仓库中,如果5天内没有售罄将拉走;平均一个品牌1年可以获得6到10次的折扣零售机会。
为了让特卖做出效果,唯品会特别组建了买手团队,目前有约300人,几乎全是来自时尚行业、零售行业、服装行业的资深人士。买手一是要对参加限时特卖活动的商品进行筛选,还要跟品牌商沟通,对产品的数量、配比量、区域分布价格做出一定的指导,在产品下架后买手还会将相关的售卖数据反馈给品牌方,作为销售参考。
唯品会渠道的库存消化能力逐渐被证明,与供货商的关系也愈加稳固。截至2012年底,唯品会与6000个品牌有合作,其中超过800个品牌是独家合作,俨然已成为国内最大名牌特卖商。没有之一。
所以,看似当当尾品汇声势惊人,但很多品牌商家已与唯品会签订了排他性协议,尾货大战时被“釜底抽薪”的品牌其实不少。
围观群众这才恍然大悟,还有细心者回顾硝烟滚滚的6月寻找蛛丝马迹。果然,当时曾有消息人士在微博透露,唯品会要求供应商签署“独家销售协议”。据说在该份协议中,唯品会列出了禁止供应商在其网站销售的电商名单,其中当当尾品汇赫然在“黑名单”上。
唯品会方面表示,“网络上的真真假假,不排除被竞争对手恶搞”,强调合作是双方协商进行的。不过,无论是沈亚,还是洪晓波都曾经表示,由于回款速度几乎比竞争对手快一倍,唯品会对供应商的粘性非常大,华南地区传统服装库存50%以上都是通过唯品会在消化。唯品会面对供货商们已经是强势的一方。
这种强势地位还体现在唯品会与供应商间的减价能力不断提升,其毛利率已提升至23.4%。而反观当当网和供应商的关系,则在与京东、苏宁易购等B2C的竞争中显得十分不稳定,甚至一度由于价格战和品类扩张导致毛利降至13%,2013年恢复为17.2%。
回到战局本身,“釜底抽薪”和“草船借箭”谁更狠?反正再也没有人敢小瞧唯品会的能量。
当当的窄路
李国庆心里有相当的紧迫感。自2012年3月23日唯品会“流血上市”之后,连续两季度实现盈利,目前市值18.3亿美元;与之相比,成立13年的当当网,经历了京东快速扩张的冲击、B2C市场洗牌、主营品类缩小至图书服装母婴家纺类的调整、与投资方摩擦不断等各种曲折,市值不到唯品会的三分之一。
当当需要新的盈利点,需要向资本证明自己,需要在尾货这个已经被唯品会证明的“小而美”的市场里分一杯羹(唯品会开盘首日收盘价仅为5.5美元,到2013年7月最高超过50美元)。李国庆毫不掩饰羡慕之情:“当几个傻笨黑粗的电商还在死掐的时候,唯品会出来了。”
但是唯品会不好学。
唯品会依靠限时特卖的模式,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忠诚度较高的买家。数据显示,从2010年~2012年,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从27.6万跃升至411万,每个活跃用户贡献的营收也从2010年的118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68美元。
背后的支撑逻辑是,唯品会对于库存的管理是大进大出——大量进货,大量退货,库存转换快,仓库平均每5天就要更换一次SKU(库存量单位) 。顾客可以货到付款,退换货都不需要承担运费。要处理这种动态数据,从搭建数据库到落地细节,都需要花时间试错修正。
但是当当也不是机会全无。唯品会的速度还需要供货商的支持。供应商要把货品先全部拉到唯品会的仓库,5天后没卖完的再用车拉回来,这种“强制入仓”的方式能保证唯品会库存无压力,也能保证消费者在物流等方面的消费体验,但对于供应商来说,整个过程非常繁琐耗时。“运费倒是其次,这来去的准备、清理、归类等流程加在一起要快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售罄率低,对于供应商来说就是极大的成本。”有人这样抱怨。
于是当当尾品汇不要求供应商入仓,卖家既可以选择自己发货,也可以选择使用当当提供的物流服务。此外,当当对品牌商收取的销售佣金比例,也远低于对手,所以也颇吸引了一些品牌商的目光。
如今,有所觉察的唯品会也在开始考虑供货商的感受。尝试在用户下单后,才让品牌商在限定时间内拉到就近的仓库,希望逐步改变之前品牌商要大笔承担两头物流费用的情况。不过,所谓“船大难掉头”,该模式还只是试点,能否走通还是后话。
唯品会两位老板引以为豪的壁垒还有一个,即上文提到的买手模式。这也是一个难以被模仿得“形似”的杀手锏。当当根本就没考虑硬拼,而是结合自身情况采取了平台模式。在李国庆看来,服装是个流行趋势瞬息万变的品类,自己组建买手团队,且团队不够成熟的话,进货存在一定积压的风险。所以对当当来说,采取平台模式更为“轻盈”,更具开放性。
唯品会和当当之争,其实又成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比拼。孰优孰劣不好下论断。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双汇战”的洗礼,唯品会的先发优势仍然明显,当当尾品汇成功打入尾品市场完成亮相,尾货电商第一阵营已经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