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天猫依旧保持主角风范,在10月初就宣布将在“双11”大促活动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整合覆盖全国1000多县市的3万家线下门店,以O2O模式将线下商务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10月30日,更有消息传出称阿里巴巴已经和运营商谈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手机用户使用淘宝、来往等阿里巴巴软件所产生的流量资费,将全部由阿里巴巴买单,计划会在“双11”前推出;苏宁也宣布将在11月上旬“推出中国首届O2O购物节”,活动将打通线上、线下,推出无界同步购物模式;京东同时宣布在10月26日至11月30日期间,面向使用京东配送的开放平台商家推出配送补助,免除其配送费用……
种种变化显示,今年的“双11”促进销售业绩只是一方面,各方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拉升美誉度则是一条长线。一个“双11”决定不了各家的胜负,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双11”赢得消费者长久的信任才是根本。
电商大战本应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消费者获得了让利,购买到了低价格的商品;商家获得大量的曝光,并积攒了口碑。但是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已经开始质疑电商的扎堆大促销,包括去年“双11”之后,虚假价格、缺货、暗中涨价等问题都成为微博讨论的热点。
记得一位电子商务业内人士曾指出:“如今的营销是把客户当傻子来调动,但是他们只会越来越精,即便不是越来越精,对很多炒作刺激和价格优惠真实性的警惕度也会越来越高,这是电商企业必须要注意的趋势。”与去年相比电商确实变得更加理智:在挖掘合理利润、延长折扣时效、做好基础服务等方面运筹帷幄。国美、苏宁等加强了线上网店与线下实体店的统一协调,天猫、京东、易迅网等则纷纷推出“当日达”承诺,启动了物流配送应急预案。各方面准备,分食天猫、淘宝奶酪的同时,各电商也要有效避免因服务口碑不佳造成自己被“电伤”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