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的开幕式上的演讲中称,纯电商时代过去了,未来十年是新零售的时代,未来线上线下必须结合起来。物流本质是消灭库存。
马云说,大家知道阿里巴巴是电子商务企业,其实阿里巴巴今天业务里面,我们业务中最传统的这块业务称之为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这个字可能很快就被淘汰,其实我们从明年开始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这一说,因为电子商务只是一个摆渡的船,只把河岸这一头搬到另一头。未来五大新,我们认为有五个新的发展将深刻影响到中国,影响到世界,影响到我们未来所有人。为什么电子商务是一个传统的概念,我讲纯电子商务将成为一个传统的概念。
连阿里都要脱离“电商”了,这些电商的“死亡”名单你也可以不用太惊讶了。
1月中旬,蜜淘网停止更新,曾经估值1亿美元;4月5日,博湃养车倒闭,曾经估值6亿美元;4月7日,美味七七宣布暂停营业,曾经估值1亿美元... 随着泡沫逐渐褪去,抗风险能力低,烧钱速度快,电商企业开始由初期的狂奔,变得步履蹒跚,甚至跌倒在前往星辰大海的路上。“O2O这几年死亡率高的不得了,大概死亡率95%以上”。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单仁说道。
在互联网+的风口下,凭借低价格、低成本、强资本,电商一度是创业者最热衷的领域,是资本最热衷的宠儿。但是,随着泡沫逐渐褪去,抗风险能力低,烧钱速度快,客流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凸显,使得电商企业开始由初期的狂奔,变得步履蹒跚,甚至跌倒在前往星辰大海的路上。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曹磊:创业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倒闭可以说是一股潮流,有这么一个数字,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平均寿命是不到一年。
O2O,是倒闭的重灾区。2015年O2O电商异常火爆,仅国内美容业服务方面的创业项目,就有140个,增长150%。然而,不到一年,很多这些项目都大多以关闭收场。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 单仁:O2O这几年死亡率高的不得了,大概死亡率95%以上。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曹磊:平台方面,目前来看,除了阿里,还有唯品会有比较好的盈利状况以外,其余的,还没有实现很好的盈利。从电商的另一个主体来讲,有将近80%的卖家店铺处于不盈利的状态,10%不到的卖家才有微利的,或者部分的盈利。
电商“死亡四宗最”:烧钱、伪需求、资本寒冬、大鱼吃小鱼
不管是刻骨铭心的教训还是以退为进的战略,关店潮涌现的怵目惊心甚至比开店的宏伟计划更值得关注。中国许多行业正面临着大洗牌。互联网时代,很多人认为,压垮实体的“真凶”是电商。但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电商里的厮杀早已经是惨不忍睹——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成功的永远是少数。现在你也会常常听到一句话:电商越来越不好做了。
难题撂在我们面前:实体不行了,电商也不行了,我们何去何从?
1、实体经济到底有多艰难?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实体经济有多惨?网上流传的一个比方很贴切: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时候,一个打火机是1元,现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个打火机还是1元。这些制造业老板是不是很悲情?
2016年3月,光谷客一篇《武钢减员5万,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沉浮》的调查报道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其描述的武钢现状让人触目惊心:
总经理落马,裁员5万人,武钢成为一座温水煮青蛙式的封闭城堡。连擦皮鞋的都知道,“武钢不行了”。武钢在2015年第三季度进入全面亏损,每月亏损额达到5亿。“在去产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3万人炼铁、炼钢,裁员5万人,这就是武钢现在在做的事情。”
武钢大规模裁员只是传统制造业举步维艰的一个缩影。
传统制造业哀鸿遍野。农业,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工业,PPI连续49个月下降。餐饮,中高端的都卖自助餐了。酒类销量下滑,红酒烂市了。钢铁水泥煤炭,回到90年代的价格了。
制造业的萎靡直接导致的是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很多开实体店做生意赚钱的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有的直接关门倒闭。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式发展,未来几年,实体店倒闭潮会越来越猛烈。
年初,一份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实体店阵亡名单》揭露了实体经济“尸横遍野”的现状。名单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货、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装行业和餐饮等7大领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香奈儿、沃尔玛、家乐福、7-11、麦当劳、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宁等等知名品牌。
实体店的倒闭,让很多人把矛头指向电商。甚至很多实体店在清仓处理时打出了这样的标语:“网购打击生意难做”“微商疯狂,网购疯狂,生意不景气,马云我恨你”,甚至极端的有“淘宝不死,中国不富”。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不是淘宝压垮了实体,压死实体店的竟是这些……
2、寻找压垮实体经济的“元凶”
第一种死法:高租金压垮实体店
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体报道称,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销售毛利几乎没有增加,引得大批内外资企业陆续关闭门店。另有媒体统计,目前二三线城市商业街上的专卖店,一年房租200万—300万元,很多专卖店年销售额也就只能做到几百万元,刨去人工、税收、水电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
开个小店,养活一家人这样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线下生意做得好的,可能就剩下那些非常注重体验的行业了,比如饮食、沐足、体育运动等。昂贵的租金成本,加入发展狂热的互联网,确实是越来越多的生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
第二种死法:高税费之殇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动不动被科长起诉罚款,你还得找个律师应付一下。如果还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办个企业试试看!
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
第三种死法:林林总总的成本节节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黑白两道的压迫,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第四种死法:融资难,难于何处?
没当过老板,很难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惨惨惨。
第五种死法:劳动力的缺失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
3、我们的未来在何方?
实体店与电商竞争确实极不对称,实体店面临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还有卫生、消防、工商等费用,最后还有逐年攀高的房租,这些支出可不是小数目,而电商恰恰可以规避掉。也说是说,实体店将这些支出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对于电商而方,恰恰相当于让利给了消费者。于是,线上线下已然出现了两种价格机制。众所周知,消费者是有选择权,他们当然想规避被杀猪的可能。
因此,现在最现实的,还是探讨一下商业竞争不公平产生的原因。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市场定价机制未建立健全起来;二是线上线下税费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二相综合,导致市场彻底搞乱,就陷入了目前的乱局。
看看邻居日本,互联网化程度其实领先中国,但实体店依然是民众的首选,电商是作为在体验之后的便利性辅助。为什么会出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费税,线上线下都一个样,价格都是透明的,而实体店的服务又做到了贴心到家程度,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一来,电商就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了,至于能够维持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确,一方面亟需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在强调工匠精神的今天,把产品做到极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许是一条出路。第三是学会跨界打劫。这是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你不跨界,别人就会跨过界来打你。卖手机的做汽车、做聊天的开银行、玩游戏的卖脑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输了,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时代,这就是命运。
当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汰旧换新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强化的痛苦过程。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一代90后能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不断的创新和创业,改良中国私企的基因,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的商业氛围。
附上 2016 上半年电商“死亡”名单
美味七七
关注度:★★★★★★★
关键词:生鲜电商
“死亡”时间:4月7日,管理层宣布暂停营业
模式:原名正大天地,服务于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生鲜电商。商品线涵盖时令水果、蛋肉家禽、海鲜水产、牛乳制品、休闲食品、方便素食、健康时蔬、粮油副食品、酒水饮料等9大类,共逾2000多个商品。美味七七为了实现全部商品的1小时送达服务,在上海地区新建了很多自营配送点。
融资记录:2014年5月获得亚马逊中国2000万美元入股,这也是亚马逊中国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内地的首笔投资。
反思:融资后,美味七七未能使团队稳定,核心成员逐步流失,用户体验也开始下降。物流配送上的巨大投入也是其资金出现问题的一个重大原因。
神奇百货
关注度:★★★★★★
关键词:90后创业、二次元
“死亡”时间:7月22日,停止售货。
模式:定位于国内首家专注于95后的青少年个性化电商平台,根据兴趣标签和推荐算法为年轻用户提供高品质高逼格商品。选品主打95后喜欢的零食、饰品、书包文具、二次元周边等商品。
反思:神奇百货CEO王凯歆在《神奇百货成立的一年里,我几乎经历了创业所有该遇到的坑》一文中,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了反思:A轮融资后开始盲目扩张,大幅增员,大量使用猎头招聘所谓的行业“大牛”、顶尖技术人才,盲目相信某某大公司背景、相信所谓专业性人才和经验,盲目制定战略,在毫无供应链经验的时候,涉足供应链,大量引进供应商。
融资记录:2015年获得深圳创新谷投资人朱波230万元天使投资,2016年1月26日,“神奇百货”宣布获得2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由经纬中国领投,真格基金、创新谷跟投。
蜜淘网
关注度:★★★★★★
关键词:跨境电商
“死亡”时间:1月,官方微博、微信停止更新,有公司员工的社交媒体圈显示“再见蜜淘”之类的话语。
模式:前身CN海淘上线于2014年3月,主打一站式海淘代购的轻模式;2014年7月,蜜淘宣布切入上游供应链,推出限时特卖服务,由轻模式的一站式购物转变成为一家B2C自营的海淘电商;2015年9月,蜜淘将传统B2C进行细分,聚焦国别、专注韩国商品,提出韩国免税店概念。
融资记录:2014年7月,蜜淘获经纬创投千万美元A轮融资。同年11月,蜜淘获得由祥峰投资领投,晨兴资本、景林投资、经纬创投跟投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
反思:跨境电商门槛越来越高,纯烧钱、打价格战将难以为继。
大师之味
关注度:★★★★★
关键词:餐饮O2O
“死亡”时间:4月29日,大师之味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告别信,宣布倒闭。
模式:2015年5月正式上线,是一家面向高端用户的餐饮外卖平台,截至停业,大师之味已在北京建立了24个众包配送站并曾拥有8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
融资记录:2015年8月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反思:现在的O2O似乎已经不是轻型创业,而是越来越重,创业成功难度也在增加。创始人兼CEO范新红在告别信中说,由于中央厨房房租到期、寻求新一轮融资失败、业务上寻找新的加工方不利等原因,大师之味最终资金枯竭,无以为继,终究难逃倒闭的厄运。
博湃养车
关注度:★★★★★
关键词:汽车电商
“死亡”时间:4月5日,博湃养车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认识这么久,第一次说再见》一文,宣布散伙。
模式:成立于2014年4月,试图以上门保养为切口切入市场,将用户流量逐渐引流至附加值更高的服务项目,引流至整个后市场,从而获得更高的现金流和自我造血能力。
融资记录:2014年4月,北汽高管吉伟正式上线养车O2O平台(当时的名字是易捷卡),并于同年7月获得创新工场千万元级A轮融资;2015年3月底,博湃再次获得京东、易车1800万美元B轮融资。
反思:节奏过快,获得融资后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扩张运动,一夜之间开拓20个城市。
品一照明
关注度:★★★★★
关键词:照明电商
“死亡”时间:7月。LED照明电商佛山市品一照明有限公司被曝因拖欠供货商数千万元货款被诉诸法庭,公司及高管财产被司法冻结。品一照明执行董事梁荣华曾公开回应道,品一照明是自行选择关店,目前公司资金链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准备申请破产清算。
模式:品一照明是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将半导体照明工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成立,是国内LED照明行业的知名品牌,致力于LED家居照明、LED商业照明及LED户外景观亮化照明领域。年销售额2013年1000万、2014年6000万,2015年超过一个亿,并且2015年双十一当天销售额1217万,成为照明行业的电商黑马。
融资记录:暂无相关信息。
反思:电商运营成本负荷过大,挣钱少导致资金链断层。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梁荣华回应品一照明关店时表示,“灯具灯饰淘品牌真正在天猫平台上能赚到钱的有多少?相信不会到5%。(LED电商)“倒闭潮”还会持续上演下去,最终线上、线下都将受到伤害。”
对此,他算了一笔账,“人工11%、天猫扣点5.5%、推广成本15%、快递12%、售后2%、财务成本2%、水电房租2%,在平台上做销售,如果没有50%以上的毛利率,电商是根本没有办法持续经营的。”
最鲜到
关注度:★★★★
关键词:众包配送
“死亡”时间:2月4日,最鲜到创始人陆刚发了一封内部邮件,宣布项目终止。
模式:一个基于定位服务提供同城短距离极速配服务的O2O平台,成立于2014年10月,隶属于湖南最鲜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法人代表为最鲜到创始人兼CEO陆刚。2014年开始在上海试运营,业务曾扩展至北京、深圳、杭州等十多个城市,合作品牌包括赛百味、黄太吉等;2016年1月低调转型,上线电商平台最鲜到商城,通过众包物流与众包仓储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冷链存储”和“生鲜宅配”服务。
融资记录:A轮融资失败。
反思:最鲜到创始人陆刚向亿邦动力网表示,最鲜到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是A轮融资失败,公司账目中已无现金。内部员工表示,“最鲜到”转型“最鲜到商城”失败,而且公司在业务以及模式上还是“老一套”,并没有太多创新。
淘在路上
关注度:★★★★
关键词:在线旅游
“死亡”时间:6月23日。“淘在路上”(上海雀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即日起正式停止运营,所有员工被强制离职。
模式:“淘在路上”成立于2011年,是一款售卖旅行当地游、周边游商品的App,业务涵盖机酒套餐、酒店客栈、景点门票等多项旅行产品。
融资记录:2011年8月获得百万人民币天使投资,2012年7月获红点的150万美金A轮融资,2013年4月获得阿里资本的300万美金A+轮融资,2014年9月获得由新天域资本领投的数千万美金B轮融资。2016年4月,网上传出“淘在路上”C轮融资失败。
反思:用力过猛!补贴力度太大或是导致其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