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际动态 > 正文

纽约制衣区如何面对强迁

时间:2013年02月05日来源:第一财经周刊作者:张晶 王润智

熟悉Garment District的人们会称之为“美国时尚工业变迁的缩影”,这里是全球目前仅存的包含设计、制版、染色、剪裁、装饰、销售等整条时尚产业链的区域,更是设计师的天然讲堂。

纽约制衣区如何面对强迁0.jpg

  4年后,第一夫人还是选择了Jason Wu设计的礼服,但后者已经不知道他未来是否还能待在这件礼服诞生的地方:纽约曼哈顿35街西侧240号。

  这里是纽约的Garment District(制衣区)——覆盖34街以北,42街以南,第五大道向西延伸至第九大道的整个区域。几公里之外的林肯中心,正迎来一年一度的纽约秋冬时装周。红毯和T型台的真正大本营,恰恰潜藏在这里。Garment District中的手艺人和设计师都为此而忙碌,供货商和买手往来其间。

  熟悉Garment District的人们会称之为“美国时尚工业变迁的缩影”,这里是全球目前仅存的包含设计、制版、染色、剪裁、装饰、销售等整条时尚产业链的区域,更是设计师的天然讲堂。纽约最好的两所时装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和FIT都坐落于此。这里是“魅力”和“工厂”的相撞之处,你可以看到一个百老汇明星像间谍一样偷偷溜出,而第一夫人刚刚走了进去。

  但辉煌和阵痛总是相伴而生。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一直上演着旧瓶新酒的游戏。Garment District的萎缩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今更面临着改弦易辙的命运。

  Garment District一直是外来者美国梦的温床。不同于曼哈顿其它写字楼的窗明几亮,通体咖色的战前建筑带着工业时代的明显印迹,内部挂着那些慢悠悠转动的旧时吊扇,散发出黯淡的灯光,像火柴盒一样塞满了店铺和终日工作的工人。那是工厂所特有的灯光。这里没有光滑的台桌和蛮横的助理,它是实实在在在生产服装,而且,在曼哈顿的中央地带。

  目前Garment District约88.3万平方米的空间内,只有13.9万平方米用于生产。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工厂的崛起对Garment District的冲击,不亚于当年缝纫机的发明之于手工业者。虽然这里到处仍是那些一辈子在缝牛仔裤的人,但工作室和车间更多可以将布料和图纸送往中国,留存一两道重要工序的产品随着巨型集装箱归来。手艺人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过去几年,这里的很多高楼已被出售,开发商和房东坐等改造完成带来的房产升值。一些NGO和科技公司也纷纷进入了作为“制衣区”的Garment District。

  “大部分建筑内的时尚从业者的租约都会得到续签,但我不会再把房子租给那些小型服装店。”这个地区最大的房东Tony Malkin对《华尔街日报》说,“这里地段如此优越,却让人们只想到针、线和纽扣,真是疯了。”但身在其中的设计师群体、工厂主和小商户,自然希望维系低廉的房租,区域功能不做改变。

  政府试图重新规划这里的一切,包括将它搬迁到新泽西的计划。搬迁释放出危险的信号,令这里的设计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原来松散的他们集结起来。和任何一个传统意义上聚集的街区一样,对于日渐萎缩的“Garment District”,如何定义它的未来角色?

  持久的争论和对峙减弱了这里的魅力,周围街道弥漫着陈旧而沉闷的气息。但对年轻设计师而言,这里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Jason Wu就是最佳例证。从帕森斯毕业后,他决定在Garment District扎根。工厂、学校、好的手艺人、不时出现的大百货公司买手,一切都在这里。Jason Wu充分利用了这一切。毕业时他只是个出色的设计师,但在这里他摸索到了整套生产流程。“我可以只花几个小时就找到一台适用的手工缝纫机,在其它地方根本做不到。”他甚至会在自己设计的衣服吊牌上写道,“这件衣服在纽约手工拼接,运用了高级材质。”

  帕森斯设计学院吸引着像Jason Wu一样的全世界年轻设计师来朝圣。教务长Simon Collinsd说,“我们都劝学生毕业后不要自己创业,但他们都会这么做”。创业或许是帕森斯的传统,加上那些自立门户的毕业生如今都声明赫赫—Marc Jacobs、Donna Karan、 Michael Kors、Anna Sui以及Jason Wu 。
“如果一个年轻设计师想要开展自己的事业,纽约是个不错的首选,而非巴黎或伦敦。”纽约时装周创始人Fern Mallis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对于那些刚毕业只有10件设计作品、没有太多资金来源的设计师来讲,不可能承受向新兴市场外包的成本。

  这样的故事也属于马来西亚设计师Yeohlee Teng的年轻岁月。当她高中毕业后,并没有选择伦敦或者巴黎,而来到了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第二年决定辍学,“我当时很想有份自己的事业”。她如今的工作室一楼是门店,作为工作室和接待区的二楼入口处,一位华人制版师正忙着剪裁和制版,角落里堆着色彩丰富的布料。而步行五分钟的几条街外,有与她相熟的合作多年的工厂Stanley Pleating & Stitching Co, Inc和Regal Originals, Inc。这一切,就是她的创作生态圈。

  “你永远不知道你路过的是个什么地方”。说这话时,Yeohlee Teng正站在36街一栋17层的建筑前,它看上去并不出奇,但在20世纪早期,整个美国近95%的衣服都在这里生产。

  1920年代可谓是整个Garment District真正的黄金时代,来自中国、墨西哥、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的工人们靠着夜以继日的工作,来满足来自全美的订单。而半个世纪以来,这些早期移民万里之外的家乡的人们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设计师们把设计概念图送到世界各地的工厂,使用那里的廉价劳动力来制作成衣。

  于是,这些“火柴盒”内的工厂搬了出去,远道而来的新移民工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根据MadeinMidtown.org提供的数据,1980年代以来,纽约服装制造业的工作机会下降了81.5%。

  变化始终是城市的主题。Yeohlee Teng最早的工作室坐落在Garment District以南的20街和第五大道交叉地带,那里曾被称为“Photography District”(摄影区),如今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同样消逝的还有“Flower District”(鲜花区)。至于“Meatpacking District”(肉库区)从字面上不难猜出它过去的样子,但如今谁还会以为那里是屠宰场?你可能只会记得《欲望都市》里萨曼莎曾说过,“我要搬到肉库区去了”。

纽约制衣区如何面对强迁1.jpg

  它们都源于纽约历史上的“分区制”(Zoning)。1987年,政府规定Garment District中一半以上的土地用于服装厂,来为这个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Garment District一直在发挥的功用,消失得更为缓慢。

  但Yeohlee Teng在内的设计师始终对此忧心忡忡,“如果Grament District不做改造的话,可能终究和这些街区的命运一样”。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如今,这个矩形方阵已经被价格高昂的办公楼、希尔顿和威斯汀这样的高档酒店、崭新的住宅楼,以及时髦的餐厅所包围。

  对于房产商、业主和街区内的设计师们,如何改造则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它既需要成功地保留与历史的沟通,又得面向未来。它必然面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妥协,而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对话。

  作为时装设计师们的代言人,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简称CFDA)CEO Steven Kolb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中城制造”(Made in Midtown)的项目中。非政府组织Desigh Trust for Public Space(DTPS)与之联合完成了一份颇有分量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并回答了一个问题,“时尚业真的需要Garment District么?”

  对于DTPS来说,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该组织的生产和项目助理Caroline Bauer表示,“如果这个城市依然拥有时装制造业,作为创意阶层的设计师会留在Garment District,这里创作周期短,质量可控,成本有时比外包更低。”

  这份报告更像是一场集体自救。当它在2012年10月发表之后,将Garment District搬到新泽西的建议随即被中止。报告的编辑Jerome Chou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迁址显然非常不合理。当破坏了这一带的生态肌理之后,需要数代才能重建起来。”

  阻止了搬迁计划的这份报告,不仅点明了时尚业对于这个城市的价值—制造业中至少有28%的工作机会由时尚业提供,四种改造方案也描绘出这一区域可能的未来,且它们并非彼此取代。

  方案一:因为建筑内如今投入生产的工厂整体不足两成,不妨让工厂多的建筑专事生产,但这个方案缺陷明显—同样的大楼,有工厂的价值显然会低。

  方案二:像对待电影业一样,对那些生产或销售本地制造的设计师和店铺减税。允许房东开发新的空间用于商业或住宅用途,三倍于现有面积。

  方案三:类似第一个方案,即将所有制造业搬到新的摩天大楼中,成立一个专门基金和非盈利机构,来负责这些物业的管理、维护和改建,并保持租金低廉。

  方案四:到2022年,大楼之间修建起彼此相连的“时尚天街”,高层建筑的底层开设时髦店铺,街头也应该有时装秀—听上去,这像是爱科幻的观光客提出来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应该扩大这片街区而非令其萎缩。

  另一个非政府组织Fashion Center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BID)更多代表了开发商和房东的心声,他们选择了广告公司Brand Union来为Garment District重塑形象。如今,他们热衷于称这里为“Fashion District”(时尚区)。他们的具体方案要到年内才会公布。这间公司曾成功推动了“Brand USA”的项目,吸引更多的外来者到美国旅行、购物和做生意。

  Brand Union的战略和研究执行总监Rupal Gadhia表示,“你不可能只考虑设计师的利益,周围还有很多居民和业主,新的餐馆和咖啡馆一直在这里出现,就连工厂大厦一层的店铺都换了,你认为过去的概念还能承载么?”。更名的努力自然遭到了一些时装界人士的抗议,“‘时尚区’看着没什么错,但它似乎把历史一笔勾销了。”Fern Mallis表示。

  American Apparel的品牌经理石晶说起Garment District的时候会皱眉头。他从2009年起在纽约住了3年,一共去过这里4次,每次都是和看货打样的朋友吃饭,平时没事不会来。

  “那个地方怎么说呢……它很复杂。”在他印象中,那些大厦被分割成每间大约10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面松散地坐着缝纫工,或者铺满布料、拉链等等辅料,旁边是各种正在挑货的服装采购员。这里罕见茶水间,厕所很糟糕,更不要提有门卫检查你的身份。

  管理Garment District中大量建筑的商业地产公司Newmark Knight Frank的行政总监Eric Gural则对此表示,“如果建筑里都是工厂,我们的确没有什么动力去精心维护,或是换架新的电梯”。

  像石晶这样的行业内“局外人”不会感念历史,也不会对环境心有期许。Garment District里的服装批发店,在他看来就像上海的七浦路,你可能找到50美元一尺的布料和10美元一条的拉链,也能找到很多廉价货。外行人眼中,这里就是一团混乱。

  那些改造的方案继续碰撞没有结论,充满着种种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像Vera Wang、Oscar de la Renta这样从Garment District成长起来的大品牌等不及一切尘埃落定,而纷纷搬离了这里。

  像Jason Wu和Yeohlee Teng这样的坚守者,更相信这里的持久价值。时装设计并非是单打独斗的游戏,一件衣服从创意到完全生产出来,需要的是一系列手艺娴熟的专业人士的合作—这些被CFDA主席Diane von Furstenberg称作“蜂窝”的小型制造商,依然遍布在整个Garment District当中。

  身穿藕荷色上衣的Sunny Chung是其中的明星。她从事的是制衣中最后一个环节—刺绣、缀入碎钻、铆钉、亮片或任何细微的修饰。位于第八大道38街256号的这间店铺如此受到追捧,以至于临近时装周的这些日子外面都会排上长龙。她曾用自己的手艺装饰过Marc Jacobs、Coach、Ralph Lauren这样一些大品牌的服装,“我喜欢最后一刻改变的挑战,对这种客户来讲,你想做到最好,你不得不做到最好。”

  源于Sunny Chung这样一些老手艺人的存在,以剪裁工艺着称的Rag & Bone、美国本土品牌Theory和Ralph Lauren也选择将大部分服装在此制作。Theory的总裁Andrew Rosen描述自己创立品牌初期,在工厂花的时间和在工作室一样多,“我必须保证生产出我想要的。”

  “很难解释什么叫作设计,往往经由的环节越多,水准越好。设计中总会出错,如果不知道如何修正,没人帮你完成,结果完全不同。”Yeohlee Teng表示,“纽约一直是个充满机会的城市”。在她看来,巴黎、米兰、伦敦的“Garment District”早就消失了,刚毕业的设计师很多不得不去大品牌实习,不可能自立门户。

  Brand Union的客户总监Charlie Lebess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当你在这个城市待久了后,通过人们穿衣风格和行为方式,就能判断他住在哪个区域,SOHO就是一个典型。这个纽约最着名的艺术家聚集地,如今成为了整个曼哈顿房价上涨最快的地方,虽然政府提出但凡入住者都要获得政府所颁发的“艺术家认证”,但高昂的房租早已让这里完成了洗牌,一些艺术家只能把工作室迁往了切尔西。

  不久之前,德国知名的纺织机器制造商Stoll GmbH & Co在39街西侧250号专门开设了“时尚与技术中心”。“没错,我们是卖机器的,”这里的高级经理 Beth Hofer说,“但也想成为设计师和生产商之间的桥梁,不想看到‘美国制造’成为一个副产品,而希望它是一个必需品。现在的年轻一代设计师,很骄傲于自己的产品可以在美国生产。”

  新的生活方式也在出现。“就像现在开始吃本地食物变得很流行一样,穿本地制造的衣服也会成为潮流。一切都是能够改变的。”Yeohlee Teng说,“当人们到店铺看到我设计的衣服,知道就是另一条街做的,这种感觉很好。我把我的店铺当作人们了解Garment District的一扇门。”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