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孟加拉纺织部长说,他将很快开始与劳工组织和工厂厂主对话,就一个新的工厂最低工资标准达成一致。
如果工资上涨幅度过大,西方零售商可能会将订单从孟加拉国转往别的国家,不过孟加拉国工人的工资要涨上三倍才能超过中国工人的工资。
短期而言,在孟加拉国生产服装的外国品牌可能需要自行消化这一工资上涨因素,就像他们中的许多2011年在棉花价格上涨时所做的那样。
2005年,西方企业开始纷纷前往孟加拉国生产服装,那一年被称作《多种纤维协定》(multi fiber arrangement)的国际贸易配额体制正式到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纺织品和服装此后不再面临严格的数量限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工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关少兰(katie quan)说,制造商们发现,孟加拉国和柬埔寨等地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对欧洲的制造商来说尤其如此,孟加拉国和柬埔寨至欧洲的运输成本比中欧间的运输成本低。
消费者由于服装价格低廉得以购买更多衣服。关少兰说,当我上世纪50年代还是个小孩子时,服装可没有现在这么便宜,我记得我们只有三套或四套衣服,对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来说这已经很多了。她说,我现在的三个衣柜全都装得满满的,而这还不够。
但当全球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格局突然发生变化时,将会给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就孟加拉国的情况而言,大型企业接获的订单都超出了它们的生产能力,因此这些企业纷纷将更多工作分包给中小企业去做。其结果是:孟加拉国迅速跻身于世界最大服装出口国之列,但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工业事故之一也随之在这个国家发生。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弗兰克(robert frank)说,如果世界其他地方的工资水平出现迅速上涨,制造商们全都涌向一个地方从事生产,这个地方的经济显然会不堪承受重负,孟加拉国似乎就有点是这种情况。他说,制造业汇聚到这里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当地几乎没有时间就此做出调整。在孟加拉国上周最新一起工厂火灾的现场发现了zara品牌的服装,zara的母公司inditex sa未立即对记者寻求置评的要求做出回应。而在孟加拉国近期一系列工厂事故的事发现场,人们发现了j.c. penney co.、贝纳通(benetton)、沃尔玛(wal-mart stores inc.)和loblaw cos.旗下joe fresh等零售商下单生产的服装。
j.c. penney和沃尔玛等许多这些零售商说,它们正在逐步放弃让在多用户建筑里从事生产的工厂为其加工服装。loblaw说,它计划扩大其工厂审计的规模。
贝纳通说,它交给孟加拉国那座垮塌建筑中一家工厂的一笔一次性订单已于数周前完成,在那座建筑里从事生产的企业目前没有一家是贝纳通的供应商。
另一位在zara门店购物的顾客帕克(mary park)说,她并不在意所买的服装是哪里生产的。
这名27岁的化妆品推销员说,我来自中国,制造业一直对中国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