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尔西说,安全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包括孟加拉国政府、民众、服装厂所有者、买家和西方国家消费者。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欧盟是孟加拉国最大的贸易伙伴。4月30日,欧盟提出考虑对孟加拉国采取贸易行动,鼓励该国提高安全标准和劳动条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表示倒塌工厂与美国和欧洲公司有业务关系,他们将与这些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改善包括孟加拉国在内各国家服装厂的工作环境。
服装业是孟加拉国支柱产业。该国制衣业年产值200亿美元。其服装厂多是西方知名服装品牌的供货商。
根据反血汗工厂网络“清洁衫运动”(thecleanclothescampaign),签定协议的公司名单尚未披露,不过旗下拥有知名品牌汤米席尔菲格(tommyhilfiger)与凯文克莱(calvinklein)的美国pvh集团,以及德国的tchibo集团,都在首批签署之列。
可以预想,在孟加拉国廉价劳动力的吸引下,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蜂拥而至,建立代工工厂(孟加拉国最低月工资只有几十美元,即使是服装厂的熟练工人月工资平均也仅为100美元);本地工厂主急于扩大产能,至生产条件和安全措施于不顾;更有成千上万的农村女性,或懵懂少女,或孩子的母亲,甚或幼年童工,在温饱梦想的驱使下,每天从全国各地涌进这些“血汗工厂”。加上政府监管不力,于是灾难频发。
不错,这都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但也仅仅是表象原因。孟加拉国“血汗工厂”归根结底来自于是全世界对廉价服装的需求:而“廉价”的后果,最终都由孟加拉国制衣工厂的女工承受——作为孟加拉成衣制造业最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盟表示,准备重新考虑对孟加拉国的贸易普惠制,以确保其遵守国际劳工标准;一些西方公司已经开始考虑转移生产基地。在享受了多年的廉价劳力之后,这些不负责任的决定无疑会对成千上万贫穷的孟加拉国人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5月10日,孟加拉国纺织和黄麻部长西迪基宣布关闭18家制衣厂,并称将关闭更多存在安全隐患的工厂,“将确保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得到遵守……”。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分析称,国际服装业大牌依赖廉价的劳动力来获取更大利润。他们使用的供应链存在复杂和分散的特点,这对工人的安全难免带来风险。有些情况下,这些大品牌甚至不确定自己店里的服装到底是哪家工厂生产的,因此也就无法知道工厂是否遵守了相关的安全标准。
有劳工组织称,在孟加拉这类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服装厂老板由于合同期短和订单不稳定,没有动力改善工作条件。
国际权利劳工论坛执行董事朱迪-吉尔哈特说:“这些工厂要么没有足够资金提高工作条件,要么和供应厂关系不稳定。他们不知道未来三年还能否接到沃尔玛的订单,也不知道是否有能力继续投资。事实上,这是全球整个供应链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国际品牌对工厂工人采取远离逃避的态度,不愿背负任何责任。”
事实上,这场大火的反映的问题并不局限于孟加拉国。数十年来,各国劳工组织一直都在提倡加强安全方面的立法,然而亚洲地区的工厂依然存在众多安全隐患。今年9月份,巴基斯坦位于卡拉奇的一家服装厂起火,造成近300人死亡,是亚洲迄今为止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工厂事故。
亚洲专讯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桑吉夫-班智达说,“人们没有想着去加强相关机构的监察职能,而是试图通过自我规范的机制解决安全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法并没有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