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或将大力承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
日前,国务院参事林毅夫、汤敏在国务院参事室主持召开“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非洲转移”座谈会。韩圣健副局长代表我局发言。
会上,林毅夫参事介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非洲转移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要意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江辉会长、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张杰副会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郭奎龙副秘书长,分别介绍了本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出去及对非洲投资的情况、遇到的困难和相关建议。汤敏、左小蕾、吴吟等先后发言。
“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非洲转移”课题研究由林毅夫参事、汤敏参事牵头,邀请我局、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共同参与。会议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非洲转移的规划、路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做好下一步工作做出安排。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吴吟,国务院参事室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左小蕾,外贸发展局、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领导以及国务院参事室业务二司、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商务部
产业转移将增加当地就业 改善民生
14日,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司长钟曼英做客人民网,对李克强总理非洲出访进行了解读。钟曼英认为,中国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很大程度上会帮助非洲创造就业机会。
李克强总理在埃塞俄比亚亲自主持了中非经贸、人文座谈会,对此钟曼英表示,中国对非洲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中国既要帮助非洲发展,也要讲究跟非洲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合,要使这个合作成果惠及双方。
钟曼英举例说到,中国和非洲开展产业合作,中国当然想向非洲出口我们的装备、技术、产品,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要帮助非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非洲培养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使非洲人能够更多地掌握技能。因为非洲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大陆,35岁以下的年轻人要占总人口的70%左右,而且非洲也是一个失业率较高的大陆。所以,中国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帮助非洲创造就业机会。
钟曼英还表示,所谓经贸和人文的交流,就是说,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也要对非洲的发展和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要尊重非洲当地的法律法规,要履行好社会责任,要帮助非洲培养更多的人才,帮助非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钟曼英认为,经贸和人文是一软一硬,一个很好的兼顾和平衡。李克强总理讲只有经贸和人文这两个“轮子”能够齐头并进,那中非合作才能够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延伸看台:
为什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向非洲转移?
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追赶潜力依旧巨大。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当年追赶的经验看,中国应该还有20年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如果中国能够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后发优势,挖掘出增长潜力,完全可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的发展目标。考虑到人民币升值趋势,2020年中国可望达到12500美元的人均收入,成为高收入国家。
要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需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面临工资成本迅速提高的局面。产业要升级到微笑曲线两端,即附加值较高的销售和研发领域,产业要转型到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移到其他地区。转移出去以后,关键的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还是会来自于国内,这样有利于国内产业转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逐步转移符合历史和经济规律。虽然我国东、中、西部的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但大部分中、西部的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这几年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得非常快,中国各地工薪趋近,因此国内转移的空间不大,到海外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曾将劳动力密集型纺织业、电子加工业等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在上世纪80年代又把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环节用来料加工的方式转移到中国大陆。这种转移支撑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所以,我国的产业向海外转移是符合历史规律、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
关于海外转移地点,非洲是一个重要选择。中国附近的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人口规模有限:越南人口是8800万,柬埔寨人口是1400万,缅甸人口是4800万,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有大量的工人。根据卢锋教授研究,国内加工制造业雇佣劳动力应有1.5亿人之多。在这种状况下,把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劳动力往越南、柬埔寨转移虽然比较近,但由于这些地区劳动力市场小,其工资也会很快上涨。对于有如此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蓝天大海”只能在非洲。非洲有十亿人口,现在平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1/4,很多国家的收入水平甚至不及中国的1/10。转移到非洲可以一步到位地让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掌握渠道和研发从而进入到微笑曲线两端的可能性,并获得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转移到非洲对我国的产业转型也会有很大的好处,生产规模扩大后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和相关产品的需求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