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阿迪达斯宣布将在德国开设Speedfactory,运用智能机器人制造运动鞋。而在前不久,在投资者会议上,阿迪达斯决定将逐步减少在中国的产能,将制造工厂转移到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
这不是跨国公司第一次宣布在中国关闭工厂或者减少产能了。在今年8月前后,食品巨头亿滋(原卡夫)宣布,为了优化供应链将关闭上海工厂。这是亿滋在中国的7个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饼干。在2014年的高峰期,年产量能达到3万吨。而到了今年8月原来工厂的4条生产线只剩下1条,几乎处于停工状态。
生产线缩减的还有雀巢位于东莞的咖啡厂。从今年1月份开始,价值达数千万元的数百吨咖啡被送去垃圾焚烧发电厂销毁。据了解,销毁的部分咖啡还有近半年保质期。雀巢中国官方回应的原因是,销毁库存,以保持产品新鲜度。但从2013年起,这家工厂的开工时间已经在波动中不断压缩了。
为什么在我们“买买买”的节日越来越多,购物消费没见减少的情况下,外资在中国关闭工厂、减少产能的情况却越来越常见?我们梳理了几个因素,这些可能是导致他们把制造搬离中国的真正原因。
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
在各项成本当中,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最为显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指的是年主营收入大于2000万的工业企业或者国有工业企业)劳动者报酬增速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速度达到11.4%,比同期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增速5%高出一倍多。这个数字得到了国外机构的验证: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自2001年至今,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的年平均增长高达12%。
为什么涨幅会这么快呢?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制造业工人报酬低,社会福利差。随着工人对自身权益的觉醒和国家对劳动者保护的增强,工资增幅比较大。去年4月,承担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鞋类产品代工的裕元鞋厂,因为工人社保纠纷而停工了。这场风波以鞋厂补缴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并提高工人补贴结束。
另外,因为人口老龄化,第三行业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相关职业机会,愿意进制造业工厂工作的年轻人数量上和比例上都变少了。不少制造工厂都抱怨:在中国比东南亚更难招到工人。
除了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地价等都纷纷上涨。另外,近年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减少,国家在环保政策方面的逐渐收紧,这些带来的成本上涨,都使得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吸引力降低。
回到发达国家,摆脱“中国制造”的口碑
对于阿迪达斯和耐克这样运动品牌来说,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不仅面向本土,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销往世界各地。
和雀巢、亿滋等食品公司不同,这二者近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还不错,尤其是耐克。2015财年,耐克在中国的销售同比增长了30%,而阿迪达斯2014年财年在华销售增长了10%,达到了18.1亿欧元。
除了返回自己的德国大本营,阿迪达斯声称将于2017年在美国底特律建立新的工厂。这和耐克的举动不谋而合。在今年5月奥巴马参观耐克工厂时,耐克表示计划在美国开厂提供一万多个工作岗位,包括制造岗位、技术研发和工程师等等。
耐克其实一直在不停地剥离非核心业务,在2012-2014年间,耐克全球代理工厂数量减少了14%,它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技术、研发、材料等这些把握未来市场需求的地方。
另外,发达国家的制造成本和中国的差距在不断减小。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今年7月的的一份报告,因为能源价格的下降,综合各细分行业看来,美国制造业的普遍成本已经十分接近中国的生产成本了——只比中国高5%。在这种情况下,回到本国生产,还能摆脱到“中国制造”的差口碑,以及时不时被指责的“血汗工厂”。
减少用工量,更多的自动化生产
像在德国开设的Speedfactory一样,阿迪达斯计划在美国设立的新工厂也是运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方式的。这样就减少了用工量,不会有很高的人工成本产生。而且还离他们的技术、开发中心更近,回到发达国家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机器人和自动化量产的推行。
回德国开设Speedfactory的同时,阿迪达斯宣布将与江森自控、工程企业Manz、机器人开发公司KSL Keilmann以及一批科研机构合作。在新生产方式中,只需要10人左右在前期测试阶段参与,之后就能完全地自动化生产了。他们打算在新的Speedfactory里面能让机器缝制全部的鞋面和制造带有弹力的鞋底。
不仅是阿迪达斯,耐克自2012年起也在升级技术,规划增加机器生产,减少工人的参与。
他们于2012推出了一种名叫Flyknit的技术,能大量减少劳动力在运动鞋生产中的参与:只需要人工缝制鞋面和鞋底夹层。不过,这种由机器剪裁和缝制的技术还未全面推广。
I-Generator(一家服务过阿迪达斯和耐克的商业咨询公司)的咨询师说:“过去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每个鞋子都有好几部分需要手工缝制。未来减少工人的参与是制鞋行业的最终目标。”
不仅是制鞋业,制衣业中,盖普(Gap)以及J.Crew的代工厂商——联合制衣公司(TAL Group)也在开发研制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
生产形态变化,公司应对个性化和定制的潮流
在运动品牌中,个性化和定制已经成为一种未来趋势。
耐克、阿迪达斯、New Balance等品牌都推出了定制服务,消费者可以自己选择球鞋的图案、颜色甚至材料,他们旗下的运动装也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品种让消费者“设计”独一无二的产品。
想要你的运动鞋更舒适吗?除了外形个性化,阿迪达斯和耐克都在酝酿着为根据不同消费者的脚型定制的运动鞋。过去,只有球星和名人才能享有定制的“特权”。如果要推广定制的服务,这显然是不同于流水线系统的另外一种生产方式.
个性化需求会使得每个存货单位(SKU)的生产数量变小。阿迪达斯目前超过74 %的销售额都来自1年内推出的新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已经不适应这样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除了以上那些,也有纯粹是为了寻求更低劳动力成本而转移的。这就像是1970年代时,耐克的制鞋工厂从日本迁往韩国和台湾,1980年代又逐渐转移到中国大陆。对成本敏感的制鞋和服装业从来都是往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流动的。现在,这些厂商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提高之后,他们有的转移到了东南亚,有的转移到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
华坚是玖熙(Nine West)和Guess的代工制鞋商。这家公司大约在2012年1月前后在埃塞俄比亚开办了一个3500人左右的工厂。这里工人的每月工资在40美金左右,不到中国工人平均工资的十分之一.
上文提到的香港联合制衣公司,则决定扩大在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马来西亚的经营。他们在将裤装订单从中国转移到马来西亚,但是维持工序更复杂的衬衣的在中国工厂的生产。
其实中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早就开始了。2012年左右,印度尼西亚就超越中国成为了阿迪达斯全球产能最大的制造国家。根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2014年中国的制造业领域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每小时3.27美元,比越南高三分之二,比马来西亚高四分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意味着关闭工厂就是正确选择。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司的决策,但不管如何,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制造的技术升级、口碑升级,以及话语权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