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的日本企业不仅包括化纤厂商、商社,还有立足于生产基地的企业。他们发挥日积月累的生产制造优势,准备了“无法简单模仿的产品”,准备在展会上大显身手。但实际上,很多产地企业正面临着员工高龄化等问题。
目前生产还算顺利
目前,很多面料企业的生产档期都已经排满。原因是生产规模缩小,正逢日元贬值以及外国生产成本升高,面料开始回归日本国产。加工费用以及面料价格也比以前高,但产地的景气是否会因此上升呢?
关西国际机场附近的大阪南部集中了很多中大规模的棉面料厂家,他们销售渠道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织布厂家的档期都排满了。当地最大的拥有约170台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的织布厂家针对制服用途及大型spa服装品牌的销售旺盛,还获得了对中东出口及成衣厂商的新顾客,这几年一直满负荷生产。大阪南部产地以该企业为首,包括资材用途等很多织布厂家的订单都一直很旺盛。
毗邻日本最大湖泊琵琶湖的高岛产地针对2016春夏季的生产尽管起步比往年晚一些,但从上年10月开始逐渐恢复,现在比往年还要忙碌。主要织布厂家的档期都已排满,还出现了交货期延迟的现象。
集中了色织面料厂家的播州织产地情况则不同,根据播州织工业组合发布的各月生产数量,此地订单量连续低于上一年同月,整体情况不乐观。但也有染色工厂及织布厂等称:“现在是近年来最好的情况”,企业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整体的生产数量低迷与员工高龄化使得织布、染色工厂零星关闭。
由于整体的生产规模缩小了,所以生产数量上限也降低,这并不是该产地的潜在需求下降。现在该产地也有不少维持良好势头的企业,即使产地整体的统计数字低迷,但不完全等于其中的各个产地企业业绩低迷。
“坚守”的意识很重要
尽管从年初开始日元汇率有所升高,但依然处于贬值状态。中国及东盟地区的面料采购价格从中长期来看也不会降低。现在看服装及纺织产品的店铺销售及邮购目录、网购的宣传语中很多都是用了“日本国产”、“某某产地生产”等语句。
从这些情况来看,面料“回归日本国内生产”的趋势在今年也会持续。在“premiere vision”以及“milano unika”、“intertextile上海”等海外展会展出的日本商社、面料企划生产商、产地企业数量一直在增加,这明显推动了日本国内面料产地的生产。
但产地生产规模的缩小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还出现了“无法完全承受面料生产回归日本国内”的情况,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错过良机。“无法完全承受”是由于企业捻纱档期以及染色、织布档期太满,无法满足顾客的交货期需求
在集中了很多小规模织布厂家的播州织产地,织布厂家关门成为令产地头疼的大问题。在播州织工业组合去年实施的问卷调查中,由于设备陈旧、人员高龄化而准备在几年后关门的企业占多数。原因是企业后继无人,也无力更新织机。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播州织产地,还频繁在日本各个面料产地出现。如果不遏制这样的趋势,“日本面料生产的厂家消失殆尽”这一长久以来的担忧将会成为现实。
要想让产地能存续下去,需要将产地的现状如实传达给产地外的业界,产地外的企业——商社、面料企划生产商、成衣厂商、零售企业等要正确理解这一现状,要有“坚守产地”的认识。
万幸有一部分产地企业为了开拓未来而积极进行设备投资,也开始积极录用年轻职员。产地外的企业在“加强与产地合作”的方针下,推进实际的合作开发,加强产销合作。希望这样的趋势能扎根下来,消除“日本生产面料的厂家消失殆尽”这一隐患。
推进二点五产业化
北陆产地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化纤长纤维针梭织面料产地,其中的知名团体——石川县纤维协会和旗下的纤维时尚resource石川公司作为2016财年的重点企业,提出了“推进石川产地的‘二点五产业化’方针”。公司在促进县内产业中游企业引进缝纫机的同时,支援企业积极录用设计师、创意人员,这是日本面料产地的新尝试。
把纺织产业分为三个阶段的话,纱线为第一产业,针梭织面料为第二产业,最终产品为第三产业。石川县纤维协会和纤维时尚resource石川公司作为以第二产业为主业的县内面料企业,认为“面料是半成品,是中间材料,光是靠生产销售面料是无法形成长期的成长战略的”,要想开拓产地的未来就需要经营最终产品。
金援助,让每家企业引进4?5台缝纫机的设想。但“光是引进缝纫机还是做不出优秀的服装的”,还将采取措施充实软件方面。
这一切充分利用的是“jafic platform(jpf)”。jpf是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jafic)主办的,目的是通过大中型成衣企业与新兴创意企业的交流创造出新的事业模式。jpf现在有约100名创意人员。纤维时尚resource石川公司作为中介,将促进石川县内纺织企业与创意人员的配对。
石川县纤维协会阐明未来的设想是“石川产地不仅是产业中游,还希望成为覆盖产业上游和产业下游的综合纺织产地”,作为其中一环,协会正在积极引进成衣缝制工厂等。“二点五产业化”也是综合纺织产地的一环,将在中期加以实施。这也是探寻日本纺织产地新方向的尝试。
(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