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下旬,在密集调研了江浙、广东等中国主要外贸出口地区后,温家宝总理主持招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这个政策措施被称为“外贸国八条”,具体包括加快进出口退税进度;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减免部分法定检验检疫物出入境检验检疫费以及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等。
但曹和平教授指出:外贸国八条所涉及的优惠政策,短期内可能缓解企业成本的负担,但不能根本解决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中国原有的竞争优势是价格。现在随着成本趋势性上升,这一竞争力在不断削弱”。
国八条旨在应对出口的下行压力。根据海关总署9月10日公布的8月份外贸数据,今年8月中国出口仅同比增长2.7%,其中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则同比负增长了12.7%和6.7%。在9月18日的例行媒体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尽管8月份的数字好于7月份1%的同比增速,但今年后几个月的外贸数据可能会比8月份更疲软。
纺织是中国出口的传统强项,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指出,棉纺织品占中国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6%;如今却是哀鸿遍野。上海一家年销售额在5亿元左右的纺织服装企业负责人说:“今年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年,现在库存已经占到全年销售额的1/3。”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江帆在上述江苏省纺织企业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纺织品服装数量大幅下降,今年1-7月只出口了829.4亿美元,同比下降0.2%;7月单月降幅则达到了8%。“8月纺织服装出口额又比7月份下降3.3%,前8个月的累计降幅将会扩大到2个百分点左右。”
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说:纺织服装业出口连续两个月下滑已是非常罕见,只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出现过。“此次下滑与2008年相比犹如钝刀割肉,持续时间会更长、形势也会更严峻。”
江苏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则认为,“需求下降、成本上升,价格下跌”共同导致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外贸困境。一方面是外部需求的下降,据汪前进分析,来自欧盟的需求下降了12%,美国的需求则下降了5%。这在短期内不会更改。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成本的上升,这表现在原料、土地、人工、汇率等成本的上涨。
“近5年纺织服装企业的综合成本增长了100%”,汪前进指出,终端价格却提不起来。“棉花的国内外差价等问题,则又极大加重了中国纺织企业的成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周海江说。由于进口配额制,国内的棉花现货价格要比国际高20%以上,一吨就相差四五千元。
朱北娜也指出,国内外棉价的差距已经从3月份的3600多元升高到现在的5000元左右。这导致了大批纺织企业面临破产或者退出。仅江苏省建湖县的数据,70%的纺织服装企业时开时停、20%的企业关停并转,只有10%的企业维持着正常生产。这个县城是江苏的纺织名镇、全国最大的雪尼尔特种纱生产基地。国外大品牌的出逃是另外一个征兆。
今年7月,阿迪达斯(Adidas)与其中国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正式退出中国。这家在华16年的国际体育品牌,选择在今年年底把总部迁往东南亚。这个变化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出现,这从国内的16家上市棉纺织企业的业绩中即可见一斑。根据同花顺(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300033)的统计,2011年ST德棉(深圳交易所代码:002072)、ST迈亚(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71)、华芳纺织(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73)、风竹纺织(上海交易所代码:600493)的净利分别下滑161%、506%、311%和118%。
今年的情况则持续恶化,以凤竹纺织为例,根据其财报,公司去年全年亏损了1678万元;而今年第一季度的亏损就高达2577万元。去年底,深圳一家纺织品企业的老板把经营十年的企业关闭了,转而靠出租厂房赚钱。前者是因为“订单缩减到不足原来的1/10,而人工成本则比2年前上涨了一倍多”;而出租厂房每年可以稳赚百万元。
越来越多的以外贸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转向内销市场。但转型并不容易。维泰斯是深圳家纺出口的龙头企业,当其从外贸转向内销时却发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完全不同。“用海外市场的定位开拓内需市场行不通,同样的设计如果没有品牌、没有营销模式、没有过硬的渠道也卖不上好价钱;但在国外走中高端路线,又没理由回来拼价格。”
红豆或许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从2008年开始,该公司开始打造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企业”,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发设计上,而把剩下的全部外包;仅2011年该公司就申请专利211个、发明专利41个。据其提供的数据,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红豆仍然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351.71亿元,同比增长24.78%。“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税收增长了30%。
宏基电脑等成功企业已经证明抓住微笑曲线两端,有自己的技术创新、有自己的品牌并进一步掌握定价权,才有可能有更高的利润和更持久的竞争力,”总裁周海江说,在国八条的措施之外,“培养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的自主品牌,是整个行业度过危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