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医疗非织造布行业经历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供应链,而且“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品牌供应商负责市场开发、制定标准,完善供应链管理;采购商负责集中采购以降低成本并为用户提供良好服务。这样一个产品供应链和市场运行机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最终占领了中国及世界市场。而与其相比我们还很稚嫩。
医疗非织造布产品包括医护人员使用的手术服、口罩、帽子以及手术所用的洞巾、床单等,其制成品多为非织造布制成的一次性“用即弃”产品。长期以来,我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作为国外大公司的非织造布卷材提供商,始终处于医疗产品供应链的低端。而这条产业链上的国外产品加工商、品牌推广商以及为医疗最终用户采购产品的采购商大都“不带我们玩”。有人感叹:人家吃肉,我们喝汤,利润大头都让国外大公司赚了,我们充其量只赚个零头。是什么原因让我国非织造布企业如此憋气?难道我们就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行业亟须形成完整产品供应链
记者最近参加2012年中国国际非织造布会议时,听了PGI亚洲区高级市场总监沈炜的《从美国医用无纺布市场看中国市场未来发展》的主题报告,或多或少地解开了这个疑团。欧美医疗非织造布行业经历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供应链,而且“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品牌供应商负责市场开发、制定标准,完善供应链管理;采购商负责集中采购以降低成本并为用户提供良好服务;作为医疗机构,要发现需求,验证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周密的服务。这样一个产品供应链和市场运行机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最终占领了中国及世界市场。而与其相比我们还很稚嫩。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一份关于我国医用纺织品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卫生用纺织品大部分高端市场已被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品牌占领,国内装备水平先进的企业,为品牌供应原料,较差的企业在低端市场打价格战。报告分析了制约我国医用纺织品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功能性和舒适性差;缺乏统一的材料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缺乏品牌战略意识等。
当然,欧美国家目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市场接近饱和、竞争加剧,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难度提高,新产品研发投入大,高档产品需求加大,成本压力增强等。全球阻隔性医用非织造布年增长率为4%,亚洲将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势头。中国作为这一产业的加工中心,特别是高档医疗纺织品需求的增长级,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拓宽国内市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我国医疗纺织品处于低端的现状,需要各方面努力。作为非织造布生产企业,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树立品牌意识,瞄准国际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不断给客户和市场惊喜。尽管我们做的产品为卷材,还不是终端产品,但也有一个品牌意识的问题。记者曾到过台湾一个知名生产医疗卫生材料的公司参观,半成品上印有公司的LOGO,企业的品牌意识非常强。与之相比而我国大陆的企业,这方面做得就稍差些。
近年来,市场对高档医疗卫生材料需求加大,一次性医用非织造布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一次性医用非织造布市场达到120亿美元,其中外科手术用非织造布(手术床单、手术衣和消毒灭菌包裹布)达到50亿美元,复合材料年均增长率达5%。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用非织造布市场,其一次性医用非织造布在2010年达到34亿美元,预期欧洲市场在未来几年将迎来高速增长期。以纺粘(双S或3S)熔喷(M)复合法制成的非织造布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国内、国外设备厂家加紧推出4模头(SMMS)、5模头(SSMMS)纺粘熔喷复合生产线,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北京宏大研究院在国内率先开发4模头(SMMS)非织造布生产线,价格仅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5;温州昌隆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亭林工业区投资了国产首条5模头(SSMMS)生产线。对我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牌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知耻者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高档医用防护材料、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包括三抗(抗酒精、抗血、抗油)非织造布,及抗静电、抗菌,抗老化,提高耐静水压和纵横向强力的医用非织造产品的应用,人造皮肤,心脏瓣膜、人造血管、人工肾和可吸收缝合线等高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使用的增加,将使我国医用纺织品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人民群众疾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加强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力度,健全有关产品标准和法规,非织造布企业开发各种医用非织造材料的不断创新,我国医疗用纺织品一定能逐步走向产业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