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制造”虽未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样疯狂砸金抢镜头,但“CHINA”的身影却随处可见。那么,随着比赛进入尾声,伦敦奥运的余热也将慢慢退却。于是,在“后奥运时期”,其赞助品牌是继续狂投广告宣传费,还是勒紧裤腰带沉淀或采取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去有效应对疲软的市场?这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闽派鞋类服装品牌企业的面前。
战略1:
设计营销赢得忠诚度
众所周知,“明星代言”让晋江成为中国的品牌之都,“明星代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就了福建的众多鞋服、食品企业响当当的知名度,而类似疯狂的“体育赞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福建的众多鞋服、食品企业知名度的同时,赢得了其美誉度。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奥委会唯一指定皮具供应商,厦门策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博毅表示,设计营销更将极大程度地为品牌赢取忠诚度!
通过上届北京奥运盛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设计营销”模式的难能可贵。一个形象代言人刘翔的退赛,让诸如NIKE、奥康、平安、上海通用、伊利等大牌措手不及,颜面尽失;Adidas投入13亿作为北京奥运会主赞助商的“体育赞助”,却因为精心打造的奥运主题广告主人公得到了被“诅咒”的恶名,对不缺品牌知名度、需要提升美誉度和忠诚度的阿迪达斯而言,是有点事与愿违。
“品牌的基础是产品,而产品的来源就是设计。每个品牌都是利用产品把自己特有的品牌文化传递给消费者。”有着数十年鞋服品牌运营经验的马博毅表示,一家企业只有拥有高端优秀的研发设计人员及其团队打造出属于自己个性的产品,才能不断地吸引消费者。这已经成为消费者判断其是否是一个优秀而成熟品牌的标志。
战略2:
提高效率稳住现金流
当下,无论是运动鞋类,还是服装行业都双双陷入了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和价格战,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消费疲软现象在所难免。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当经济上行时,企业在渠道运营上的巨大投入都可以通过销售的增长来抵消。
但在消费疲软期,由于渠道运营的投入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固定费用,一旦销售增长受到抑制,很快就会影响企业赢利水平。同时从深层次上说,这也会要求企业渠道运营模式发生改变,消费疲软时期需要企业对渠道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运作和管控,这对企业而言是较大的挑战。
以李宁为例,其2012年第一季度遭遇了两位数的跌幅,其根源在于高库存待消化和渠道乏力。相比之下,安踏、特步国际、361度和匹克的表现就要相对好一些。
因此,强化内部运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稳住现金流,巩固市场基础,这些都是消费疲软时期企业所必须修炼的“内功”。该负责人指出,消费疲软时期往往是企业进行转型的时期,以服饰行业为例,一些企业想尝试像H&M、ZARA等快时尚服装企业那样转型,加大研发投入、缩短生产周期、加快产品更新速度;而另一些企业则希望提高品牌美誉度,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更快推出新产品,还有的企业则希望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针对消费者做市场调研,并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和服务。
战略3:
厂商一体加强终端掌控
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突破消费疲软带来的困局呢?马博毅认为,“后奥运时代”,企业要想突破消费疲软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透彻洞察消费需求,不断进行细分来实现差异化,并从中挖掘更大的蓝海。一个有效的手段是,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子品牌来实现对不同细分消费需求的有效“占位”。
不过,在终端建设的花团锦簇之中,成本的上涨和疲软消费使得终端建设由企业的“杀手锏”变为企业沉重的“负担”。因此,鞋服企业必须改变这种粗放式渠道运营的局面,强化厂商一体化合作,同时加强终端掌控,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打破厂商之间的“囚徒困境”,重点推动代理商公司化运营体系的构建,要求代理商在组织体系、团队配置和管理体系上都要构建起一套较为系统的运营体系,并与企业的相关组织体系及管理体系相匹配,从而实现双方之间的一体化合作;
其次,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区域市场拓展模式,构建起聚焦精耕的运作体系,对区域市场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拓展,从而提高区域市场的成功率,打造牢固的战略根据地,为品牌的扩张夯实市场基础,有效应对市场竞争;
再次,必须提炼一套标准化的终端店铺售卖模式,以此保障代理商、加盟商以及直营店铺的单店经营业绩,从而实现渠道的快速扩张,这是鞋服企业最薄弱、难度最大同时也最有提升空间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