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类品牌达芙妮的季末促销正在火热进行,而一些曾经与达芙妮并肩奋战的加盟商却经历着冰火两重天。不久前,达芙妮17个加盟商手持投诉材料来到上海市工商局,举报达芙妮涉嫌违规,取缔经销商。 9月6日,湖北省10余家加盟商也齐聚武汉向达芙妮讨说法。
不满的加盟商在上述投诉材料中称,达芙妮除了违背“一生的事业”的续约承诺之外,还利用种种方式排挤、打压加盟商以达到抢夺市场的目的,并且列举了达芙妮五宗罪包括让加盟商拿不到新货;未按交期到货,使加盟店比直营店晚半个月才上新货;当季商品以低于进货价销售打压加盟商;通过官电商低价卖货,却签订协议禁止加盟商自营网店。
在加盟商看来,正是这些不平等条约和手段令双方关系最终决裂。而被迫与达芙妮的“分手”也让这些加盟商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对此,有报道称拥有诸多连锁加盟店的达芙妮有意发展直营店,不再与加盟商续约。甚至有传闻说,达芙妮在2014年以后将不再有加盟店。
达芙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华中区副总经理孙泉6日表示,有关公司2014年以后不再有加盟店的说法并不属实。他说加盟店不会被无故取消,只要销售业绩好,还会在双方协议下继续签约。但若没能完成任务,公司会取消加盟权。
渠道改革“烽烟”正起
尽管达芙妮官方从未将此次与部分加盟商“分手”和销售渠道调整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达芙妮销售渠道的变化已经十分明显。
根据达芙妮2012年中报,截至今年6月30日,达芙妮共有4598间直营店和1010间加盟店,上半年新增411间直营店,减少了45家加盟店。直营店比例从2011年底的81%上升至83%。
中报同时指出,稳定的店铺拓展计划对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达芙妮要采取专注发展直营店铺的策略性开店计划。湖南达芙妮办事处也对媒体表示,虽然加盟商在减少,“但是正常的销售活动没有受到影响,达芙妮总部与加盟商的签约也从合约3年一签,改为1年一签”。
这一切似乎与此前并未被达芙妮正面承认的媒体报道不谋而合。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明确要清理加盟商,但达芙妮在销售渠道上的侧重点却着实放在直营店上。
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对媒体表示,在达芙妮扩张初期,为了高速扩张布点,除了直营之外,需要众多加盟商为它开山劈路打天下。但如今品牌强大了,出于战略考虑,达芙妮必然希望能够完全掌控终端,所以加盟商的消失是必然的。至于不被续约的问题,如果当初所签的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定的话,基于双方自愿的原则,加盟商即使为人作嫁,那也没有办法。
另一方面,今年,达芙妮遇到的库存问题尤为明显。据了解,至今年上半年,达芙妮的平均存货周转期快速上升至202天,而2011年同期为149天。2011年报更显示,达芙妮存货金额为20.6亿港元,已经较2010年同期的10.8亿港元同比上升90.7%。而在清理库存的问题上,直营模式无疑显现出良好的优势。
涉足电商未见曙光
其实就销售渠道来说,虽然达芙妮正在全力以赴调整,但日子却并不好过。就在此次“去加盟化”风波之前,达芙妮的电商业务也已经历过一番波折。
8月初达芙妮爆出大举裁员300人的消息,矛头直指电商部门,称电商一举裁掉40名员工,占部门人数近六成。虽然达芙妮方面表示电商大裁员的消息是讹传,并且急切地想在电商领域作一番整改,但其能否摆脱身陷泥潭的局面尚未可知。
其实早在2006年,达芙妮就已“触电”,并在2009年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公司。 2010年后,达芙妮采取了全网销售的模式,通过与包括唯品会、好乐买、乐淘、名鞋库、京东、易迅网在内的十数家网站签订代销、包销或页面链接合约,销售额快速攀升,电商业务曾实现数百万元的盈利,形成达芙妮电商业务的阶段性辉煌。
不过,全网销售时通过低价策略促销,对达芙妮的品牌和渠道来说却是“隐疾”。如今,达芙妮电商已无法遏制业绩的不断下滑。
就电商渠道而言,从兴起进入全盛,再到走向挫折,达芙妮花了不到6年时间。 2011年达芙妮线上业务的总销售额约9000万元人民币,相比近86亿港元的总营收,电商业绩的贡献率实在汗颜。而这也间接说明,达芙妮电商的直营道路是失败的。
不管是在线上的尝试,还是在线下渠道的纠偏,达芙妮在销售渠道上费的心思有目共睹,但要想一马平川、毫无顾虑地前进,显然还要花费一番工夫。
就此次与部分加盟商不再续约而引起的风波,零售业评论员林尚玉认为,去加盟化是达芙妮未来需要做的,但一时半会儿想要摆脱加盟商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