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大学生合伙创业服装品牌,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开了两个店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营业额近50万,这还是在服装业遭遇寒冬的背景下完成的。他们是如何突破的?同时令服装业头痛的压货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笔者昨日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传统模式:平均月营业额3万元
马信,四川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2011年11月,她与三个好友一起创业成立了几弋服装设计工作室,现任执行总监一职。
“我们四个人都是好朋友,虽然各自所学的专业不一样,但是都有创业的意向。我本人喜欢服装设计,所以选择服装业为创业方向,他们三个对此也没有异议。”马信告诉笔者,“最初我们也是采用传统模式,一方面自己设计衣服,然后找别的服装工作室代工生产;另一方面也淘一些衣服来卖。”
传统模式下运营了3个月,平均每月营业额有3万元左右,这没有让马信感到满足,反而让她感到了一丝危机。“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我感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我们的规模小,水平也有限。所以,必须考虑转型了。”
外包借力 营业额大幅飙至5万元
怎么转型?直到一天她在网上了解到,部分外国服装品牌设计环节是由独立设计师完成。这种模式在中国数量不多,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出现。于是马信与团队商量后分头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四座城市考察学习。随后作出重要决定———采用独立设计师集群的模式,把设计外包出去。
马信介绍称,“我们先和北京的2个独立设计师合作,约定对方至少每2个月给我们设计一个系列,我们从中选择认为比较合适的,然后再由设计师把选好的衣服每样寄1—2件过来。如销售好,就再让设计师继续寄。衣服卖出后设计师和我们按六四比例分账。”
采用该模式后,虽分成只拿四成,但衣服的款式大受大学生欢迎。营业额反而大幅度增加了66%,平均每个月5万元左右。马信表示,“去年7月,我们在U城天街又开了一家店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过去一年里全年营业额为49.8万元。现在一共有8个设计师,其中5个是北京独立设计师,北京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比重庆前卫得多。”
专家点评:创意回避传统模式两大问题
马信等人的创业案例,重庆大学管理学教授曾国平接受笔者采访时不吝赞赏:“我们常说创新、创意,这个创业案例本身就是一个创意,作为大学生能做到这样真的已经非常好了。”曾国平表示,这个创业案例采用设计外包的方式,避免了传统服装店在设计环节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控制设计成本的两大问题。而且,北京、上海等地的独立设计师身处市场的第一线,对市场需求的接收性更强、更快,通过他们可以直接获得时下市场最新、最流行的设计。
对于该店利润率并不高的问题,曾国平表示,“我觉得大学生创业在起步阶段,不能把利润的高低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大学生经验不足,在创业的起步阶段重点在于学习和积累,先把自己的品牌树立好、维护好,等品牌的影响力大了,利润自然也就高了。”
创富秘籍:设计生产外包借力 有效解决压货难题
对服装业来说,最怕的就是压货。一旦某个款式的服装不畅销,造成库存积压的话,就会阻碍现金流的运转。而对小成本的服装店来说,保证现金流的流畅更为重要。而且服装行业季节性明显,更新的速度很快,如何处理不断增加的库存成了最令服装界头痛的问题之一。这个难题,马信等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我们的创业时间才一年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一年来最大的经验就是设计和生产均外包的模式。”马信表示,“独立设计师设计的产品由他们自己生产,我们自己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由其他工作室代工,这样既降低了我们的成本,弥补了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有限的局限性,而且有利于增加我们品牌的影响力。”
“我们的压货问题不明显,一方面因为规模小,服装的数量本来就有限;另一方面,我们采取了三个招数。”马信向笔者表示,首先是个性化,调查显示50%的消费额是由24-35岁的人群创造的,而这部分人群对服装通常讲究个性化。所以抓住这点,主要设计个性化突出的服装来迎合这部分人群的需要。
其次,采取限量化。每个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均限量出售,这样不但促使消费者及时购买,而且会让消费者产生新鲜感,认为限量版的服装肯定有独到之处,从而增加购买率;最后,与独立设计师之间有退货机制,对于他们设计的服装如果我们没有卖掉,可以退回去并赔偿,这样也避免了压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