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涨价,消费者最为头疼。很多人听的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工资不涨物价涨”。从2011年开始,人们会发现商场的服装价位已经不是百分之几的增长,更多的是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地“疯长”。外行看到的是价签,口里说的都是抱怨;行业内的人们则面对着各种压力的紧逼,除了摇头只能继续涨价。
对于涨价,消费者有话说,企业有话说,专家也有话说。在蛇年新春过后,《服装时报》将众家之言汇集在一起,从发表的不同言论中,也能看到不同群体对于涨价的不同看法。
2012年1月~11月,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受国内管理政策影响,2012年底国内棉价比国际市场高出约45%,严重影响了棉纺产业链的竞争力,1月~11月我国棉纱出口额同比下降8.9%,进口额却大幅增长56.1%。
如果问导致服装价格上涨的最大主因是什么,从宏观层面上很多人会说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主因,而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无疑在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及副会长高勇,请他们就国储棉问题和棉花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作一个深度的剖析。
“2012年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并不容易,而棉花问题依旧是去年的大问题,棉花、化纤的价格一路上涨,再加上生产成本、人工成本等一系列成本的上涨,终端产品的价格也越来也高,要求行业转型、调整的声音一直没断过。”王天凯对于2012年的成本上涨给出了一个答复,“所以我们一直在说,希望大企业做大做实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做特,这样企业才有竞争力。”
“我国现在的棉花用量占全纺织工业用量的四分之一,但因为近两年棉花价格大涨,跌的时候又有国家托底,导致现在国内的棉花价格比国际价格要每吨高出6000元。如果用高价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就没有了竞争力;如果不用,企业又没有棉花用。但没有棉花,行业还是要继续前行,很多企业开始改用化纤,这样和国际市场的差价能保持在1500元~2000元人民币,这中间就有了强大的竞争力。”高勇谈到棉花,语气就显得有些沉重。
高勇说,国内棉价一度攀升到每吨33000元人民币,后来就开始猛跌,国家为了稳定棉农,开始实行托底价格,政府最后出台了19800元的托底价,这才稳住了棉花市场,但当时的国际棉价已经跌到了11000元,相比之下,国内巨大的高价棉库存开始让国家和企业有点吃不消。
“近期政府想扩大国储棉放储,因为接近1000万吨的国储棉,再加上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已经超过了去年的用棉状态。所以政府计划放出300万吨国储棉,可到目前(2013年2月初)放储仅有30万吨。因为纺织厂无法接受19000元的放储价,即使企业的棉花吃干了,也不敢买,所以就目前来看,关于棉花的种种问题在2013年仍然会持续。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分析,由于国际棉花市场整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2013年国际棉价缺乏大幅回升的动力。而由于棉花临时收储继续实行的概率较大, 2013年国内棉花价格仍将保持高位,内外棉价差问题仍将继续存在。目前内外棉价差高达6000元/吨,仅依靠纺织企业自身调整很难彻底化解价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从政策层面采取措施有效缩小内外棉价差,缓解棉纺企业竞争压力,将成为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重要因素。
其实综观整体层面,导致服装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还有人工成本、生产成本、渠道成本等各项资金的层层加码,在中国纺织服装的供应链环节上,上游每一环的加码都最终沉淀到终端产品上,而最终买单的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买不起,所以又开始上涨人工成本、生产成本,最终成为了一个连年上涨的怪圈。
“我们不得不说,在2012年经济环境如此不济的一年,我国的衣着类内需比例是83%,而且在2013年还会有所提升。近两年出口不会有太大提升空间,内需市场将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高勇说,国内城镇化率提升,就会增长购买力,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元,衣着类消费会有很大提升;而当人均GDP到达5000元~6000元,衣着类消费又有很大提升。“这是衣着类消费提升率为什么始终高于全国消费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