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体育品牌乔丹体育反诉“飞人”,索赔800万美元事件引发热议,“乔丹”之争折射出国产体育品牌的危机。从上个月初开始,包括李宁、安踏、匹克、361度等国产知名体育品牌陆续公布了自己去年的财务报表,这些国产品牌都遭遇了利润下滑、业绩不佳的窘境。在一片“国货体育品牌冬天来了”的惊呼声中,这些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主角们到底怎么了?
折扣是主题
黄金时代渐行渐远
今年4月,阴湿的小雨缠缠绵绵地在上九路上拍打着地面的瓷砖。恼人的积水,却没有影响路两旁专卖店门口年轻人招揽顾客的热情。
上下九步行街,从不会因天气缺少行人,也从不会缺少购物的顾客。47岁的汪一鸣夹着皮包,走进了一间开在上九路中心路段的361度体育专卖店,希望给自己的儿子买两件服饰。他看了看靠近门口的新款服装,旁边的8折海报十分显眼。主动凑上来的店员看老汪拿着衣服的价格标签瞅了又瞅,便主动把老汪请到店内:“老板,里面的货架上还有一些款式,折扣更低,你进来看看?”
春雨还在外面哗啦啦地下着,像老汪一样的消费者,走进不同的体育品牌店,在不同的折扣下,淘了便宜的衣服、鞋子。这一幕,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打折,对消费者来说自然是好,可对品牌商来说,是多少无奈酸楚。
2012财年,安踏、李宁、匹克、动向、特步和361度这六大国产运动品牌,除了特步有营收微增,其余五大品牌去年营收均有超过10%的下滑;从净利润来看,除了中国动向呈现增长,其余五大品牌下跌幅度都超过15%。
回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这一全民盛事带动了多少人的体育热情,那真是体育品牌的黄金年代。最盛世时,六大品牌门店总和逼近5万家;可去年一年,六大品牌总共关店近5000家。
几年前,曾在湖南一个二级城市做过某运动品牌店长的肖毅说:“2008年和2009年,一年基本就打折一回,人还多得不得了。不打折的新款货走得照样快。”
黄金时代,难道真的已远去了?
步行街圈地
上市和扩张
从广州的上下九走出来,来到全国的许多大中城市,步行街已经成了每个城市最旺的“新名片”。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湖南路、长沙的黄兴南路……这些步行街也是国货最为注重“跑马圈地”的兵家必争之地。
时间轴回到2008年,那一年的奥运,给了国货体育品牌大好的商机。安踏和中国动向于2007年上市,特步在2008年上市,而匹克和361度,也都赶在2009年上市。
一边是“奥运概念股”的资本驱动,一边是举国对于体育的疯狂热情,扩张的“圈地之路”,就在各个城市的步行街上,大张旗鼓地铺开。
那时候,无论在哪个城市,都会看到类似的场景:同一个运动品牌,少则出现1~2家,多则出现3~5家。虽然面积不等、形象各异,但这些店铺都有着一个牌匾、一个名字。
曾在行内摸爬滚打数年的肖毅想起当年疯狂的岁月不禁一笑:“我的老家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城,不到2公里的一条街上,3家安踏、3家匹克、2家361度。其中有两家同品牌的铺面,竟然就一街之隔。”这是多么恶性竞争的场景。
好地段、好铺面十分有限,当年竟还出现过“抢铺开张”的奇景。“遇到好位置的铺位,几个品牌会一起抢。你开价30万元,那边就升到50万元。结果铺主赚得最多。”曾在李宁市场部工作的崔明这样说。
在李宁的2011年年报中显示,当年李宁的常规店、旗舰店、工厂店和折扣店共有8255家;安踏的店铺加上运动生活和儿童体育用品店达到9297家;匹克和361度的店铺数量都达到了7000家以上;店铺最少的中国动向,也有3119家店铺。
2011年,成了国货体育品牌“跑马圈地”的巅峰之年。但谁能预料到,这样的扩张规模会带来什么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