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转嫁成本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利润空间,成本的增加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运动品牌面临的问题就在于,增加的成本居然无法转嫁出去,致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2012年年初,耐克总部发言人MaryRemuzzi表示将在2012年春季针对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提价,以应对不断上升的石油、棉花和运输成本。耐克2011财年第三财季报告显示,由于国际油价及棉花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使其第三财季盈利水平未达预期。
阿迪达斯2010年第四季度财报也显示,阿迪达斯在该财季的净利润仅为700万欧元,较上一年同期下滑64%。阿迪达斯解释称,由于原材料成本激增以及产能限制,让经营成本大幅提高。
除了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也在增加,为此国外品牌纷纷将代工厂转移到越南等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地区。目前,“越南制造”的耐克鞋数量已超越了“中国制造”。
“由于行业上游供应商原材料及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以及年内部分李宁牌经典产品折扣清理,导致品牌的毛利率略有下降。”李宁曾在公告中如此解释。
雪上加霜的是门店租金上涨,近年来北京、上海商铺租金上涨幅度超过15%,身处市中心的门店都面临房租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上海南京路耐克店在2012年因此而关门。
运动品牌的成本压力,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终端零售市场。但运动品牌同时面临的问题是库存严重,旧款卖不出,新款上市难,无法通过涨价转嫁成本,一方面是打折销售和回购的库存,一方面是逐步上涨的成本压力,运动品牌利润空间缩小,只有通过关闭非盈利或低收益门店以求减轻压力。
规模制胜时代已经结束
一直以来,运动品牌通过代理商跑马圈地,狂飙突进,以门店数量增长带来销售额增长,尤其在2007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这一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出于对市场需求的乐观预期,李宁在2007年将门店拓展到5233家,超出2004年预期1000多家(2004年李宁预期2007年门店拓展到3900家);特步则在2007年新开门店2794家。
如今走在街头,运动品牌门店鳞次栉比,品牌扎堆打架近身肉搏。“我觉得中国市场上运动品牌数量之多,是很多其他市场上无法想象的,你到武汉大马路上看一看,除了国际品牌、本土品牌,一条马路上肯定有十几个运动品牌。”高嘉礼说。在需求被过度挖掘的情况下,运动品牌正在为以往的快速扩张买单,整体经济增长缓慢使2012年成为一个集中结算的年头儿。
当规模扩张到了瓶颈,无法再通过规模效应推动销售额大幅增长,只能为了保住利润削减规模,门店削减在所难免。规模制胜的时代已然结束,运动品牌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如何生产出品质和设计感更好的产品,如何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如何深入了解消费者,如何更加科学地运用价格策略,如何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利益共同体,是中国本土品牌必须思考的问题。虽说诸多问题摆在面前,但由于被库存和低增长困扰着,或许它们还无暇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