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中国的优秀民族服装文化更应走向世界,体现时代的光辉,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掘其丰厚蕴含,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扬其精华,勇于创新,厚积薄发,敢于沿袭文明又创造文明,使“中式服装”穿衣理念、设计、材料、工艺、装饰技艺等长盛不衰的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款式不断涌现。那么既融合了56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又体现了极具东方特色的含蓄美,这就是中国的“国粹”——唐装与旗袍。
对此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表示,虽然当代中国民族服装产业发展了近30年,却一直没有完全摆脱低端制造的地位,为了更加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服装企业就必须走品牌发展道路。品牌发展是很长的阶段,再有5年、10年,中国民族服装企业和世界的距离就会更近。
陈国强表示,中国民族服装产业发展是传统服装产业的发展道路,就服装谈服装,就制造谈制造,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世界的一些大牌发展不仅仅是在本土有影响力,包括它的市场的占有,企业文化的全球传播,服务的全球外包,资源的全球配置,这是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品牌发展道路,是值得我们企业进行很好地借鉴的。我们的服装产业现在与金融合作,与IT合作,与创意合作,这种跨界的合作是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中国新一代民族服装唐装旗袍产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
唐装·旗袍“复苏”任重道远
去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百年唐装和旗袍展”上,展示了从清末到上世纪末的118款唐装和旗袍,当中3件借展于上海宋庆龄旧居纪念馆,是宋庆龄生前穿过的;剩下的半数之上由服饰史专业人士、上海艺术研究所周汛、高春明研究员耗费30年心力征集而来的。面对展会上林林总总的唐装和旗袍,不由使人发问:唐装和旗袍对今人来说,到底是该进博物馆陈列,还是可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妇女的重要服装样式之一?
高春明说,唐装和旗袍原为满族服装,1644年纪满族入关,满族唐装和旗袍的很多元素渐为汉族妇女接收,遂发展成为浊樵妇女的寻常服饰,曾一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国服”。《民国服制条例》中规定“正装”:男装,长衫马褂;女装,唐装和旗袍。
唐装和旗袍记载了一个时期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历史记忆。上世纪20时代末,上海得风气之先,服装风气几与欧美同步,唐装和旗袍的式样出现显而易见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显示“曲线美”等。这种“海派唐装和旗袍”与最早满族的唐装和旗袍已大相径庭,除保留原有的核心元素唐装和旗袍外,在裁剪、装饰、质地、趣味上均有所创新,融入了现代社会的韵律与风度。
上世纪50时代后,因为种种缘由,唐装和旗袍退出了女装的历史舞台,在中国民间一度绝迹。特别是现代成衣化发展,对唐装和旗袍的传统制作技能冲击巨大,唐装和旗袍手工技艺也渐渐没落;甚至连记载唐装和旗袍风貌的文献、图片、实物还有历史记忆,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点流失。直至上世纪80时代后,伴随中国的变革开放和经济复苏,唐装和旗袍这种拥有鲜明民族特点、曾为中国妇女喜爱的服装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唐装和旗袍必需变革发展
高春明说,维护的最佳方式是发展和传承。要使唐装和旗袍成为今日国人的重要服饰之一,必需使之适宜社会审美观念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变化。
唐装和旗袍之所以能盛行百年之上,是因它的不间断变化以适应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上世纪30时代,唐装和旗袍样式在传统的基础上,依据欧美盛行风气不间断创新,制作上多采取西化处理,面料也因为纺织品的许多进口而极为丰裕。抗日战争时期,唐装和旗袍以简单实用为尚,但造型依然注重强调人的身体曲线,唐装和旗袍摆线从小腿上部移至膝盖处,有变短的趋势。后期还出现一类介乎于唐装和旗袍与西式裙装之间的改进唐装和旗袍,使之愈加合体与实用。
唐装和旗袍如何适宜今日人们的社会消费心理、风气习俗、审美取向和工艺水平,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女人在不同场合的穿着需求,将是服饰专业人士研究的重要话题。
要使唐装和旗袍成为“正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继“百年唐装和旗袍展”后,上海艺术研究所等还将推及大很多传媒综艺时装秀“海上花·百年唐装和旗袍大型展演”,设计师们将复原设计近百款百年来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唐装和旗袍。来自上海社科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业人士学者,将对唐装和旗袍的研究、收藏、维护与弘扬展开普遍而系统的学术讨论;还将成立“中国唐装和旗袍研究协会”,建立唐装和旗袍制作基地和服饰博物馆,汇集唐装和旗袍复原品、传世实物、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使唐装和旗袍制作基地和唐装和旗袍博物馆成为维护、传承、发展唐装和旗袍文化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