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各地目前加紧落实的一个重点。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了解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陆续发布,针对目前存在的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发改委、科技部等11个部门日前发布了推进生态示范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并及时总结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成效与经验。有关部门在制定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政策、编制相关规划、安排现有渠道资金时,将对示范区给予倾斜支持。
与此同时,山西、贵州、浙江、江西、河南、湖南、重庆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结合当地的资源和条件,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庆发布绿色金融规划,加大金融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计划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生态示范区。山西省则注重加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进生态修复、绿色消费、防止污染等方面工作。
根据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一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显示,中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排名虽然靠后,但在建设进步的速度上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体,生态文明建设进步率位居G20成员首位。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严耕表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比排名还比较靠后,尤其是在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还存在差距。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升整体生态系统活力。
对此,发改委表示,将通过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结经验,加强制度建设,推广复制成功的经验模式。目前,发改委已经对143个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大多数示范区主要示范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部分示范区已探索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未来将进一步开拓创新,统筹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实施、制度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的经验,运用多种手段做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专家表示,在我国经济体量日益增大的今天更应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巩固生态系统活力,包括继续采取多种举措遏制环境质量恶化,最大强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推进水、能源等常规资源的利用率等。在借鉴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式。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制度自觉。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因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导致生态环境恶性污染事件进行迅速、及时的问责,并强化生态补偿和处罚力度,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深化环保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增强执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发改委介绍,未来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将加强资金统筹,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