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上市纺企减员降压 凯瑞德 8年员工流失近5000人
虽然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但随着棉花、羊毛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涨,纺织企业的利润被一再挤压。
为了节约成本,多数纺织企业开始转型,并寻找降低成本的良方。其中,有纺织企业表示:“今后将更多地投资于自动化设备,两年内将裁减三分之二的劳动力。”
事实上,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多数纺织企业开始想办法减少生产人员的数量,并采用智能或其它方式替代人工成本的增加。据记者整理 同花顺 统计数据发现,与2015年相比,2016年,在40家纺织业上市公司中,有近五成的上市纺企减员。
纺织企业减员降成本
2016年,纺织行业成本的不断上涨,使得纺企生产增速呈现逐渐趋缓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38480户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低于上年同期增速1.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并向欧洲用工工资贴近,国内纺企以前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降低,纺企优势大幅减弱。
据报道,国际纺织制造商协会(International Textile Manufacturers Federation,简称ITMF)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间,意大利和中国的纱线劳工成本差距缩小30%,从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让原本就以“人口红利”为“竞争力”的国内纺织业面临了新问题。
在人工成本大涨的情况下,多家纺企开始逐步减少员工的数量,其中,凯瑞德随着业绩的大幅下降和亏损,导致员工急剧流失。最后,公司更是将纺织主业剥离上市公司,转型互联网行业。
从同花顺数据来看,凯瑞德2009年员工数量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员工总数直接锐减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为剥离纺织主业,使得公司员工人数仅余58人。这意味着,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间,公司员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与2015年相比,2016年员工总数减少最多的则是 鲁泰A ,公司员工人数从2.2445万人减少至2.1019万人,一年间,员工人数减少1426人。
力推智能制造
记者发现,在纺织行业大环境变化之下,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纺织企业纷纷转型,或将厂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区域,或降低员工数量,用机器替代。
以鲁泰A为例,公司开始积极研发智能制造,与康平纳公司合作,联合研究开发全国首台套“筒子纱染色数字化车间”,实现了纱线经轴的中控染色、智能配送;通过推广自动穿筘机,提高织造生产效率,使织布智能化生产获得新进展。目前,公司初步建成纺纱、漂染、织布智能生产工厂,智能化制造初露雏形。
据了解,为促进纺织行业稳定持续发展,推动落实《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纺织强国实施纲要》四大战略任务,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实现精益发展就是其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个项目。而加强纺织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开发,推进智能化车间(生产线)建设,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纺织行业融合应用,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纺织经济发展新动力则成为纺织行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开拓东南亚市场
除了智能化发展外,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多数纺织企业还选择在国内西部地区或是东南亚地区建厂。
据鲁泰A2016年年报显示,报告期,鲁泰越南公司一期色织布项目顺利投产,后整理生产线及鲁安成衣衬衣生产线正在有序建设中。
纺企在东南亚建厂早已有之,不过,在越来越多的纺企涌入东南亚建厂后,使得这些地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
据媒体报道,2017年东南亚地区迎来涨薪潮,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国同步调涨。其中,越南分4个区调涨,平均涨幅约7.3%,印尼涨幅约8%,柬埔寨涨幅约9%。
报道称,近几年东南亚越南、印尼等国年年调涨最低薪资,2017年也不例外。其中,越南部分区域2017年劳工每月最低薪资已由2016年350万越南盾调高至375万越南盾,折合约165美元,涨幅7.14%。
有业内人士分析,即使东南亚国家涨薪,但与中国的工资水平相比仍差一大截,纺企在国外建厂仍有利可图。此外,由于国内外棉价有一定差距,因此进口纱在中低端纱领域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有数据显示,截至1月20日,国内棉花价格B指数为15627元/吨,高于国际棉花价格指数1000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