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质监局获悉,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服饰地方标准日前发布。
该标准由省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省文化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县区文化管理部门共20多家单位合作研制,挖掘和再现了云南省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纳西族、阿昌族、白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景颇族、怒族、普米族、佤族15个特有少数民族服饰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核心文化元素。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族类群体的外在标志,既是这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显符号,又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与气质的外化形态。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5000人以上常住人口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5个为云南特有民族,民族服饰各具风采,拥有大量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特质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省标准化研究院等部门积极探索和创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落实旅游文化产业标准提升行动,历时3年深入开展了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服饰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为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服饰在制作、教学、宣传、旅游产品开发、文艺展演等方面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
近日,依据该标准编著的《滇之锦绣——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服饰考析》一书由中国质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书中大量的服饰实物和生活场景图片全部来源于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地区,并依据国家标准绘制了服饰裁剪图,使民族服饰制作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