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国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军用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产棉和用棉大国,我国棉花的进口和出口均位列世界第一。涉棉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涉及种植、加工、贸易、纺织以及终端消费等环节,涉及产业人员过亿。因而,涉棉产业能否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已不单单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农业问题,其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涉棉产业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据了解,近两年来,涉棉产业在供需方面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一方面,当前我国的纺织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高品质棉花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大量种植的普通棉,在一些关键性指标上与进口棉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上述矛盾造成的供需错配问题在棉产业内较为突出,也使涉棉产业陷入了“成本高农民不愿种棉、价格高纺织企业用不起棉、品质差纺织企业不愿用棉”的现实困境,加之进口棉的冲击,棉农增收和涉棉产业的发展正面临极大挑战。
据产业内人士介绍,新疆的涉棉产业受到产业内“大气候”的影响。一方面,库存高企造成了棉花价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造成了供需结构性矛盾。同时,新疆涉棉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区域“小气候”的影响。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麻公司负责人介绍,就机械化程度而言,2016年兵团机采棉面积达650万亩,棉花机采率72.9%。但从地方植棉情况来看,特别是以地方植棉为主的南疆,由于土地集约程度较差,棉花采摘的机械化程度仍然偏低。因此,生产规模偏小、生产单元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等因素,仍是制约先进的植棉技术在新疆应用的主要障碍。此外,由于棉花在成本方面的攀高,近年来经营效益也普遍有所下滑。在此背景下,新疆涉棉产业形成了提质增效激发内生动力的迫切要求。
创新经营模式正“生根发芽”
从乌鲁木齐直至伊犁,当前,天山北麓,一望无际的广袤棉田内高度整齐划一的棉株以及其下纵横密布的滴灌带,在条状的种植区块上构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彩带,引人驻足。往日,田间地头,棉农们抢抓农时,漫灌施肥的情景如今在北疆已不多见。当前新疆涉棉产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地广人稀是新疆涉棉产业发展连片种植乃至规模经营,以实现涉棉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得天独厚条件。据介绍,得益于土地流转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农业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普遍得以提高,多种创新经营模式在此背景下正在新疆生根发芽。
位于塔城地区的沙湾聚力机采棉社企联盟采用的“社-企合作”模式,就是近年来在开展规模和联动发展方面比较成功的经营模式。据该联盟理事长扈宏伟介绍,顾名思义“社-企联盟”就是由企业牵头,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参与,打造的一个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机械化采收的经营模式,使农业合作社与企业抱团发展。通过发挥联盟内种植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在土地、装备、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从生产端的农产品标准入手,按照商品棉所需标准生产,由合作社按照整地、选种、播种、田管、采摘、销售“六统一”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基本实现了节本、提质、增效的目标。
扈宏伟表示,发展“社-企联盟”是做大做强合作社,既是地方应对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也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通过培育现代化农民对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相信随着“社-企联盟”的不断壮大,聚力也将实现“生产中国好棉花,赶超美澳国际棉”的目标。
分析人士指出,“社-企联盟”这一发展模式对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乃至对延伸涉棉产业链条,拓宽棉农生产经营的增值空间,提高棉农收入,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相较之下,以中棉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则主要以龙头企业为中心,通过打通上下游链条,形成从耕、种、管、收、加、销等各个环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据中棉集团孙国庆介绍,长期以来,该集团始终重视新疆在资源基地方面的建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棉农只需低价租赁土地,即可入股,中棉集团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优良品种、高新技术,加强棉花的管理,提高棉花的单产,年底棉农还可参与分红。通过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加了棉农的收入,同时,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个好价格,纺织企业也喜欢用我们的棉花。通过这一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相信将为新疆涉棉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积极作用。
作为服务国计民生和涉及产业人口过亿的产业,如今涉棉产业正在进入改革攻坚的关键期,然而现实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出于扭转不利局面的目的,使涉棉产业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以涉棉产业相关环节、优势单位抱团联动的发展方向成为产业内的一致共识。据了解,采用类似聚力以棉农为主的“社-企合作”模式的主体在新疆已有不少。同时,由于新疆涉棉企业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如中棉集团类似的龙头企业也在积极推广如“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经营模式。相信今后随着这些模式的逐渐推广,新疆涉棉产业链将能在提质增效之路上越走越远。
“借”期货之“力”方能行稳致远
涉棉产业的特点是产业规模大,产业链较长,但由于受到链上较多环节以及棉花自身的季节周期性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棉花现货价格波动较大且频繁。以往,涉棉产业被视作是“看天吃饭”的典型,当棉花价格上涨时,涉棉企业往往还能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而低谷期伴随的则是整个产业的快速“触底”。以往由于对期货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广大棉农乃至涉棉企业往往对期货市场敬而远之,其“参与”的主要方式也只是在每当籽棉收购时“瞄瞄”期货价格,以期能够收到或卖出好价。然而,经过近年来市场“大浪淘沙”式“洗礼”后,越来越多涉棉企业发现“越来越难赚钱了”。孙国庆表示,“当前现货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批涉棉企业也由于在认识方面的疏忽“倒”在了“风险”面前。因此,如不对必要的风险对冲工具加以运用,涉棉企业虽然能通过降本增效来降低在行业下行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方面,为了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打破“周期”魔咒,涉棉企业不仅在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和加速规模化等现货经营方面下足了“工夫”。此外,无论是上述介绍以棉农为主的“社-企联盟”模式,还是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也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期货上。另一方面,得益于郑商所长期以来在涉棉产业内对期货的正面宣传与推广,当前涉棉产业对期货认知程度已普遍提高,参与期货的意愿也逐渐增强。一些当地企业甚至风趣地把期货形容成了继现货后涉棉企业在经营销售中的“另一条腿”,其参与期货的深度“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涉棉企业利用基差进行的“点价”交易模式。今年以来,这种“点价”交易的方式在贸易商、中间商及用棉企业中逐渐“流行”了起来,可以说买卖双方已逐渐“喜欢”上了这种交易模式。通过“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基差”这一模式来确定的现货价格,买方往往能够获得低于市场的现货价格,而对于卖方来说,通过“点价”,企业不仅能够对利润进行“锁定”,同时也能有效加快其库存的周转。分析人士指出,通过期货基差“点价”的方式来进行交易,不仅可以规避期货套保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同时由于这种贸易模式的价格较为公开、透明,在保证卖方利润的前提下,给予了买方更灵活的定价权,未来将会越来越被市场所采纳。
金石期货詹静丽表示,通过金石期货的观察,当前新疆涉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确实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涉棉企业通过参与期货市场稳定经营预期已成为常规手段。詹静丽进一步指出,新疆涉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呈现出“期货与现货互动”、“场内与场外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疆内与疆外互联”四个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运用已相当到位,但由于人才、团队、认识的不足,仍有部分企业还未参与到期货市场中。但总的来看,多数企业已能够正确把握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关系。作为多年来一直注重“深耕”涉棉产业的金石期货,该机构指出,通过期货、点价等现代交易模式融入市场是涉棉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郑商所将进一步完善涉棉期货的市场建设,促进期货工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一是抓住新疆棉花期货交割库启动契机,做好新疆棉花期货市场培育和宣传工作,提升对产业客户的市场服务质量。二是深化“保险+期货”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加大期货市场扶贫支农力度。目前,随着棉纱期货的上市,郑商所也将在建设全球纺织品定价中心再进一步。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实体企业来说,期货不仅是风险管理的工具的一种,同时相对于现货来说,期货也是现货企业销售的另一片“蓝海”。当前科学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已是棉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参与期货则将有望使整个行业能够摆脱周期的困扰,从而使产业能真正地行稳致远。
随着棉纱期货的顺利挂牌上市,涉棉企业的风险管理工具得以丰富。同时,涉棉产业的近期境况也再度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产棉和用棉大国,长期以来,棉花价格波动不仅在产业内受到关注,同时,由于其连接着农业、工业两大领域以及作为涉及“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一环,也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跟随郑州商品交易所调研团队一道,对我国棉花主产地新疆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记者走访了解到,作为我国棉花主产区的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区,涉棉产业整体正在悄然生变。区域内的产业经营主体也正在积极创新经营路径,为实现棉产业整体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寻求突破。
同时,经过近年来市场“大浪淘沙”式“洗礼”后,往日“看天吃饭”的涉棉产业其风险管理意识也已普遍得到加强。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的期货,也被包括农户在内的产业所广泛了解,参与程度有所提高,运用方式也已越发成熟且多样。纵观当下新疆棉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规避涉棉企业经营风险,保障棉农切身利益以及推动产业整合方面,作为工具的期货都在其中发挥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