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棒捶得叮叮当当,连同印花时心弦的轻轻拨动,合成美妙的乐音,诉说着手工艺的闲适与诗意,表达着农耕文明的恢宏与静美……这独具特色的工艺就是陕州捶草印花技艺,2013年被河南省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将芊棒棒草依次排列在棉布中间,用棒槌一阵捶打后,草的汁液慢慢渗入棉布中,不一会儿工夫,一块漂亮的花布就完成了。”近日,在陕州区西张村镇人马寨村秀云民间艺术馆,河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秀云和几位村民并排坐在桌子前,现场向记者展示制作捶草印花工艺品的过程。
“捶草印花工艺流程看似简单,但要完美完成却有着文字难以表达的微妙技术。”朱秀云介绍,构图布局、捶草用的垫板,捶打用的工具,面料的薄厚、草叶生长的季节和含汁量的多少,特别是捶打时使用的力度,完全要靠制作者手上的感觉,而这种手上发力的感觉取决于捶打的经验和体会,经验越丰富,力度越精准,越能完美展现传统工艺的手工之美。
据了解,捶草印花技艺相传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农耕时期百姓智慧的结晶和审美需求,也是一种地域性较强的民间印染技术,在豫西地区的广大农村普遍流传。那时候没有化学染料,草是最廉价的,几乎没有成本,于是,老百姓就用草叶在土布上榨汁渗印,自制花布,这种取之天然、简便易行、美化服饰的印染方式,无意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理念。
今年68岁的朱秀云,小时候穿过土布捶草印花做成的衣服,对这种古老的印染技艺有着特殊的感情。从2008年开始,她走访多位老人,虚心拜师学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捶草印花技艺,将这种濒临失传的技艺整理出来,并进行传承和广泛传播。
随着这几年陕州地坑院景区的开发,朱秀云等人用捶草印花技艺制作出的床单、围巾、手绢等用品与饰品,得以展示给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售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令游客爱不释手。2017年8月,朱秀云还带着她的捶草印花工艺品参演了在北京录制的《魅力中国城》,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三门峡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为三门峡争得了荣誉。
2017年,朱秀云的外孙女、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牛天艺决定回到家乡,帮助姥姥一起将捶草印花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一年多来,她们将非遗与研学旅行、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已在人马寨村组织了数十场学生研学和文旅活动,并研发了数十种捶草印花创新产品,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同时还在积极扩建古村人马寨研学营地和手工工坊生产基地。“我学的是管理类专业,想把所学用到传承和发扬捶草印花技艺上。”牛天艺说,现在的她已经深深痴迷于这项古老的工艺。
“经过十余年的挖掘研究、精心创作、传承创新,目前陕州捶草印花技艺正在积极向国家级‘非遗’项目努力。”朱秀云说,中国民协顾问夏挽群曾这样评价捶草印花技艺:“简单和原始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是全国唯一的。”因此,她坚定地相信,有朝一日,捶草印花技艺定能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从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