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陈曦)“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要加快治理黑臭水体,推进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我对这些内容印象十分深刻,作为一名生态环境方面的政府工作人员深受鼓舞。”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在国家强力推动下,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长期以来长江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重化工企业向上游转移势头明显,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于会文建议,要加快立法进程,厘清职能职责。要健全法律法规,以《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为契机,从职能职责、监督管理、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等方面,尽快出台长江保护法,加大涉危险化学品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彻底改变企业获利、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局面。突出防控重点,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长江经济带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发展技术政策,明确限制、禁止、淘汰行业和物质清单,倒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绿色制造技术水平。
于会文建议,要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区域合作。明确上中下游功能定位,统筹考虑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区域合作,深化落实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筑牢流域生态安全网络,强化区域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源头把关。优化沿江化工工业布局,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入园,大力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促进农业绿色化、工业园区化。
于会文建议,要深化风险评估,开展源头防控。加强风险评估,以沿江石化、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危化品和石油类仓储、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等企业为重点,实现危化企业风险评估全覆盖。强化风险管控,加快工业园区或集聚区落后产能淘汰,加快布局沿长江经济带分散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建设防护工程,设置防护距离和生态隔离带等。
于会文建议,要完善应急体系,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以沿江涉危涉重企业、饮用水水源地和地级及以上城市为重点,加快推进跨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应急预案修订。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境应急保障力量共建模式,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等行业为重点,加强企业和园区环境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提升省、市、县各级生态环境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