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品牌告别黄金(专卖店)10年,库存压力和关店潮将安踏(专卖店)公司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1月25日,安踏公司公布了2012年度年报。年报显示,2012年,安踏公司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分别为13.59亿元和76.23亿元,与2011年相比分别下降21.5%和14.4%,这是安踏自2007年在中国香港上市以来,净利润首次下滑。
对此,安踏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表示,今年,行业仍面临挑战。他强调要注重行业的健康发展,而非开店规模。可见,丁世忠已经意识到规模扩张并不是提升利润的有效手段。
然而,库存压力在2012年集中爆发,关店潮正困扰着安踏,被迫寻找下一根救命稻草,户外用品市场成为新蓝海。
遭遇高库存
或许是与运动有缘,江凤琴在北京郊区的一座大型商场租赁柜台,卖了两年运动鞋。作为二级经销商,安踏牌旅游运动鞋是她经销的品牌之一。她说:“安踏的口碑很好,但也不是人们说的那么理想。产品卖不动,鞋压在库房里,资金周转不畅,心里压力很大,已经连续三次降价了,很苦恼。”
江凤琴从去年年底开始打折销售,在今年春节前夕关闭柜台,退出商场。
近年来,安踏的库存积压、大规模折扣等问题一直很棘手。其他国内传统体育品牌也同样遭遇发展瓶颈。
据《中国体育用品行业2012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李宁、安踏、361°、特步、匹克和中国动向等六大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金额高达37.21亿元,与2011年36.99亿元的总库存相比,增长了0.22亿元。
在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看来,国内六大运动品牌的低迷业绩从去年一直延续至今,库存依旧居高不下,今年库存压力依然不可小觑。
大规模关店
为消化库存,关店潮开始上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安踏关店消息就不绝于耳。
安踏公告显示,至2012年12月31日,安踏专业体育用品系列店铺及运动生活系列店共8075家,2011年年底为8665家;儿童体育用品系列店达833家,2011年年底为632家;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的旗舰店和专卖店超过300家,2011年年底超过220家。这意味着安踏2012年全年累计共减少了300多家门店。安踏还在年报中称,今年将继续减少475家至575家门店。
据了解,2012年,李宁、安踏、匹克等国内六大品牌也纷纷断臂求生,关店数已超3000家。
朱庆骅表示,六大品牌厂商大规模关店显然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
众所周知,在过去几年里,尤其是在2008北京奥运年中,中国各大运动品牌的年销售额普遍大幅度提高,本土体育用品行业经历了一个“跑马圈地”式的扩张过程,许多本土体育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大量开设门店,并通过低价优势迅速扩张市场。
安踏也从中受益。2008年,安踏的零售店面达到了5600家,鞋生产线从15条增至23条。靠粗放扩张,安踏2010年盈利甚至超过李宁。
但粗放式的扩张过程中,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厂家利润率越来越薄,安踏不得不关闭亏损的门店。
分析人士断言,为提高利润,关店潮将在2013年继续发酵,并继续蔓延至体育用品行业,演变成该行业的普遍现象。
户外用品受青睐
虽然体育用品市场萎缩,但中国的户外运动市场却方兴未艾。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年增速超过40%,已形成超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目前,攀岩、越野、登山、滑雪等户外运动在中国很流行,户外运动的兴起,令安踏看到了一片待开发的蓝海。更重要的是,户外用品的主要产品服装和鞋类的单价明显高于体育用品的平均水平。国都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在运动服市场上,平均单价位居前六的品牌中,有4个是专业户外时尚用品,平均价格比运动服整体高出70%。
江凤琴很乐观地告诉记者:“听说户外用品很畅销,利润是普通体育用品的两倍,正在考虑转型。”
目前,安踏急于拓展户外市场。事实上,安踏对此已谋划三年之久,2013年其户外运动系列有望面世,安踏希望借此扭转体育用品低迷的态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说,户外用品市场一直高速发展,但外资品牌占主导地位。国内厂商要从中分一杯羹恐怕不容易。他提醒说,户外运动爱好者目前都具备专业知识,在装备选择上颇为理性。国内大部分体育品牌厂家对未来的运营规划尚不明朗,而且国内的体育品牌只有户外系列,并无户外品牌,户外用品还处于尝试阶段,能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还是未知数。就目前而言,无论从市场的认知度,还是产品本身来看,安踏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