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运动品牌靠紧衣缩食集体熬过了2012年的寒冬,但是前景依旧很不乐观。
日前,匹克发布2012年年报,去年营收29.0亿元,同比降37.5%;净利为3.1亿元,同比降幅达60%。2013年第二季度订单金额数据则同比下降20%-30%。
361度更是不甘落后,如期给出了一份净利润下滑四成的成绩单,事实上,361度曾在今年1月份发布盈利预警,罕见地给出了具体数字,预计净利将下滑约40%。存货方面,公司仍有价值4.6亿元的存货,其中产品价值1.16亿元,比之去年的0.6亿元,大幅上升666%。面对业绩下滑40%的解释是,由于渠道压力过大,分销商开始要求削减近两个订货会上已下单而未生产的部分订单,以加快清理零售层面的存货。同时,由于行业库存及零售折扣仍持续在高压力水平,利润下降明显,使行业去年的表现在激烈竞争下持续受累。但这样的解释肯定不能让股东满意。
而特步和安踏也于去年11月发公告称,过去一年里,集团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零售渠道的竞争力,零售存货水平趋于稳定,但处理未来订单时将采取保守和审慎的态度,两家都表示2013年第二季度的订货会订单金额同比跌约15%-20%。
库存量大相应导致服装订单减少,各品牌集体遭遇寒冬。为了改革渠道和消化库存,关店潮开始上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李宁、安踏、匹克等先后传出关店的消息。据媒体此前报道,其中,匹克和李宁去年关店总数上千家。而在上周,去年就已关店80-100家的特步再次表示,今年拟再关闭100家左右店面。
在本土运动品牌倍受质量争议,高库存,业绩下滑等相同问题的困扰下的同时,各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匹克是一家定位有些“矛盾”的企业,一方面,匹克大打国际牌,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匹克的销售根基在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产品档次始终提不高。未来匹克的突破到底在哪里?
李宁的定位更让人琢磨不透,“一会儿是运动服装国家队,一会儿是国际化,一会儿是时尚,一会儿是90后,搞不懂李宁到底想要做什么,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而李宁寄予厚望的年轻消费者视角更为独特,“那个标志还不如以前的好看,像个山寨品牌。”一位90后如是评价。“财大气粗”的李宁掷20亿赞助CBA是否将打水漂,还是能获得相应的价值?一些都需要市场来验证!
刚刚经历过讨薪风波的361度,则将定位于中高端运动时尚市场。公司的销售量下滑、销售及分销成本却大幅上涨,为大型运动赛事及星级运动员提供资助,令广告及营销开支上升至营业额占比一成,又为部分门店提供陈列支架,合共花费近2亿元,令支出大增。
曾经的中国本土体育品牌老大李宁可谓完整地反映了这个行业的跌宕起伏。赶上了经济发展最快十年,又搭上了北京奥运会快车,顶峰之时在中国收入甚至赶上了耐克。而现在整个行业陷入了业绩下滑、库存高企、内斗外击等困局,何时才能重回巅峰,无人能给出预测。“运动品牌是有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本土品牌要想突围,就需要与时尚、艺术等元素结合,创造符合时代消费者的文化符号。”李光斗说。
中国本土体育品牌在北京奥运会后疯狂扩张埋下的后遗症,在刚刚过去的伦敦奥运会就展露无遗,国产运动品牌增长陷入困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面对订单数据下降、库存积压大幅上升、计划开新店铺为负等一系列问题之下,国产运动品牌还面临着更严峻的事实,那就是狼来了,不仅来了,而且一直都在。
当耐克开始打3折,你懂得,消费者将如何选择?
不仅国内本土运动品牌面临业绩大幅下滑,高库存危机等,国外运动巨头同样采取各种方式去库存,提业绩。
据资料显示,耐克2013年第一财季净利润为5.67亿美元。而2012财年第一财季,其净利润为6.45亿美元。同时,耐克在中国这一关键市场的新订单正在减少,大中华区新订单数量同比下跌5%。
除了计划剥离茵宝和Cole Haan等品牌,集中精力经营耐克、乔丹、匡威和Hurley品牌。耐克还将在中国市场实施“清库存”战略。
最近有来自非官方消息称,今年耐克计划在中国新开40至50家工厂店,这一规模远超以往,同时新开工厂店将从一线扩张至二三线市场,折扣力度保持在3至4折。
一名前安踏人士透露:“耐克工厂店的杀伤力比较大,在一公里商圈以内,其他的体育品牌和折扣店一般很难生存。”根据耐克的工厂店折扣来看,一般冬装的折扣在3.5折左右,春秋季的折扣在4折左右,夏季的折扣在3折左右。如果简单推算,耐克的畅销运动鞋价格若在1500元的话,那么最终的市场价也就在400~500元。这个价格无疑将对国内其他品牌的运动鞋造成极大冲击。
日前,阿迪达斯公布了其Q4业绩及全年度业绩情况,该公司Q4运营亏损超过2.39亿欧元。中国运动服饰用品消费的疲软已从本土品牌延伸至国际品牌,国内外品牌都因遭遇行业增长瓶颈而进入调整期。
对今年运动品牌的形势,上述分析人士均表示不乐观。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指出,由于部分运动品牌2012年去库存效果不明显,2013年还会是形势严峻的一年。
体育品牌疯狂扩张市场所埋下的“炸弹”将一个个引爆,体育品牌的倒春寒已来临,就看谁能挨得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