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转型谋变度“寒冬”
虽然李宁仍处“寒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业绩早已跌至谷底的李宁有反弹迹象。上半年,李宁其整体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3.2%升至期内的43.6%,同比增长0.4%,并有超过90%的经销商参与渠道复兴计划,平均周转期大幅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称,“国内各大运动品牌今年上半年关店逾2000多家,在吞下盲目扩张导致被动关店的恶果后,本土体育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今年5月31日的李宁公司股东周年大会上,公司董事长李宁就坦言,今年上半年公司仍然面对压力和挑战,但总体按变革计划推进,进度与计划吻合,原先预期的2—3年转型时间可能会缩短。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李宁的“寒冬”似乎已有好转迹象。“由于去库存已经去的差不多了,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业绩已经明显好转。”西单商场的李宁专卖店导购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去年的平均月收入只有十几万,而今年的月均收入已经达到三十万左右,现在我们店里的货品基本都是新款。”
业内分析师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关闭了一定数量的低效门店,但是同时也新开了高效店铺。关闭门店及合理化销售网络的举措,使得销售网络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些措施或许是挽救李宁颓势的重要法宝,但是面对优衣库等来势汹汹的外国品牌,中国动向创始人陈义红——这个曾在李宁扎根14年的原高管也分享了他对行业危机的宏观思考。
陈义红认为,大多数中国公司是大批发模式,品牌商不控制零售渠道,销售多依靠代理商,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很慢,积压了大量库存。
对此,陈义红建议,这些品牌应该学习的范例是日本的优衣库模式,即“品牌商+零售商”模式,品牌商自己垂直整合产品链条的各环节,以自身为终端,在零售端完成销售后才计算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