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快时尚巨头H&M遭遇增速放缓烦恼。记者了解到,在多个北京大型购物中心中,平价走俏的H&M光环渐失,增速已明显滞后于ZARA、UNIQLO等同梯队队友。过去一年,H&M集团凭借迅猛开店保持了销售额增长,但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两项指标均是五年来最低水平。
业绩逊于对手
成为购物标配的快时尚昔日耀眼的扩张速度与增长势头逐渐放缓。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购物中心经营者中了解到,在快时尚矩阵中,H&M已显现出增速大幅放缓的情况,业绩掉落速度呈两位数下降。
记者在走访悠唐购物中心时发现,在这里聚集了多家快时尚品牌,包括H&M、ZARA UR、UNIQLO等众多快时尚品牌,而H&M则占据悠唐购物中心的一二层,时值周末门口的大减价十分醒目但这里的顾客却寥寥无几,试衣间也有许多处于闲置状态。
在蓝色港湾中聚集了Gap、H&M、ZARA、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众多品牌,80%均出自Inditex集团之手,Inditex集团的bershka是有街头时尚风格的低价品牌,pull&bear是休闲品牌,stradivarius专注女装和配饰。为了扩充经营项目,Inditex集团还将ZARA home以及女士贴身内衣品牌oysho引入。
H&M的头号竞争对手inditex集团,将旗下众多子品牌悉数引进,并在北京各大商场中组团作战;UNIQLO也在陆续将旗下不同定位的品牌引入内地。相比之下,H&M近年一直单品牌作战,虽然增设了家居等产品线,但没有太大声势。
财务数据也反映出H&M发展慢了。过去一年H&M毛利率从2012年的59.5%下降到55.2%,营业利润率从18.01%降低到12.4%,两个指标均达到过去五年来最低水平。今年一季度,H&M销售额增长7%至60.2亿美元,但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3%。H&M集团二季度财报显示,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57.6%进一步下滑至57.1%。
开店维持增长
虽然H&M集团并未披露中国区的具体数据,但H&M首席执行官Karl-Johan Persson表示,在英国和东欧以及许多市场成长良好,然而几个主要市场如美国、中国、荷兰和瑞士更具挑战性。
Karl-Johan Persson坦言,集团的投资和盈利增长不无关系。多年来,H&M集团明确的重点就是继续以快速的步伐发展业务。未来H&M集团继续拓展新实体店。
据了解,H&M今年在关闭100家业绩不佳门店的同时将开设约500家新店。2016财年H&M集团在中国新开门店约为91家,速度基本是平均每4天就开出一家新店。在2017年二季度,截至2017年5月31日,H&M集团门店总数约为4498家,与上年同期的4077店铺相比,增加421家。
尽管线下扩张速度不减,但线上H&M的销售增速高于投入颇大的线下店。Karl-Johan Persson透露,H&M集团今年上半年在线销售,已经占据总销售额的30%,在一些成熟市场,在线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25%-30%。未来H&M集团对该领域将持续投资,继续增加在线销售份额,预计未来H&M集团的在线销售将以每年至少25%的速度前进。
反观竞争对手,Inditex集团截至4月30日的3个月内,销售额同比增长14%至56亿欧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8%至6.54亿欧元,净利润超过H&M两倍多,毛利率达58.2%。
难逃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让快时尚品牌屡登质量黑榜。7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7年5月进口工业产品不合格信息”显示,H&M、ZARA、TOPSHOP等共计数千件进口快时尚服装存在不合格问题。据了解,标称进口商为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品牌为H&M的共6258件裤装、共计258千克的内裤及袜子产品存在色牢度不合格的问题。
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H&M超过40多种产品,数万件被登上质量黑榜。就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已联系H&M集团公关部的相关负责人,并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时间并未得到与此相关的回复。
服装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表示,消费升级大潮的到来,服饰市场正在向进一步的细分市场发展,市场需求正在发生改变,快时尚服装也在发生悄然变化,廉价、同质化、质量差、缺乏个性将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抛弃快时尚品牌的理由。程伟雄表示,H&M在中国的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位是错位的。H&M在国外是一个非常平价的产品和品牌,它的性价比本就不高。但进入中国市场以后,H&M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为时尚品牌已经高于产品本身的形态,其实H&M的受众和价位应该是更适合普通大众的消费群体。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