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内衣和服装零售商艾格(ETAM)周一表示,公司于周三正式强制退市。而艾格此番退市,一定程度上而言,中国市场影响了该公司的命运。
此前,艾格创始家族之一Milchior家族旗下的Finora联手Tarica和Lindemann两大家族宣布以高达53.8%的溢价——每股49.3欧元的价格对艾格进行私有化。
由于三大家族对艾格合共持股高达96.28%,同时拥有97.92%的投票权,该收购只要经过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简称AMF)的批准后,艾格即可强制退市。而AMF已经于7月18日批准了艾格的私有化方案,公司于7月21日正式开放交易,10个交易后退市。
据悉,诞生于1916年的艾格由MaxLindemann创立于德国,初始业务为内衣及袜子,随后品牌迅速扩张至欧洲其他主要国家,艾格一直走在时代前列,抓住每一个趋势,从女权主义风格到色情风格,同时在1980、90年代则精于库存管理。
而在诸多市场中,中国市场无疑曾是艾格国际扩张进程中表现最好的。1994年艾格在中国设立首家全资分支企业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一年后,艾格便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线下门店。1997年,艾格已在中国开设了723家零售店,年销售额超过9亿元。基于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2009年艾格集团创始人PierrePilchior曾公开表示,“中国服装市场需求仍然很旺盛,我们会增加更多投资。中国市场非常大。”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艾格在全球共有4246家门店,其中,3083家都在中国。
然而,在浮浮沉沉中,艾格的真正坠落始于金融危机,不但欧洲市场发展不均衡同时遭遇新晋快时尚品牌H&M和Zara的严重冲击,其中国市场建立的壁垒亦被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激进扩张打破。因此,可以说,中国市场是ETAM国际扩张最成功的市场,而其过去10年的衰退,同样源于中国市场消费者口味快速变化及视野开阔。
2013年起,艾格中国区销售额开始下滑,开始在中国频繁门店。2014年上半年,艾格在中国市场关闭了88家门店,同时尝试在购物中心开设独立门店。截止2016年年底,艾格中国市场门店数由2015年的2877间减至2596间。
2016年,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营业亏损为1940万欧元,同比下滑162.3%。全年销售录得12.921亿欧元,较2015年的12.966亿美元有0.3%的跌幅,可比销售跌幅1.0%。销售下滑主要由于中国市场的低迷导致,全年中国销售大跌12.3%,由4.173亿欧元跌至3.659亿欧元,其中二、三季度尤差。
门店占比超过50%的中国市场于2016年关店281间,占中国市场约10%,截止2016年年底,艾格中国市场门店数由2015年的2877间减至2596间,其欧洲市场门店则由945间增长至988间。截止2016年底,集团共运营3906间门店,净关闭192间。2016年,集团中国市场营业亏损1940万欧元,较2015年740万欧元的营业亏损加剧162.3%。
截至2017年3月底,艾格中国市场仍然没有改善,并且加剧恶化,期内中国市场销售暴跌23.9%至9300万欧元;集团整体一季度录得8.1%的可比销售跌幅至3.246亿欧元。
上月底,艾格时发布了二季度及中期业绩,该集团二季度中国销售仍持续低迷,高双数暴跌。
对此,服装消费者研究专家贾小艺认为,艾格业绩的下滑与快时尚品牌的竞争以及渠道下沉不无关系。贾小艺表示,艾格的单店体量小、引流效果远远不如快时尚大店的引流能力,这从一定程度上大幅减少了艾格的客流量。此外,艾格的产品设计识别性并不强,设计本身缺少特色。十年前的艾格还算是时尚低价的休闲品牌,但现在艾格在竞争过度的市场中已经没有什么产品优势。现在艾格的店铺模式和产品设计没有根据市场做出应对变化是艾格衰败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艾格已经无法吸引当下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