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达芙妮加盟商称,达芙妮出台一份名为《关于合约到期不再与加盟商续约函》的通知,而加盟意欲集合于达芙妮上海总部抗议达芙妮方面的“过河拆桥”行为。
达芙妮是中国女鞋市场的老二,据2012年8月份发布的达芙妮2012年中期财报显示,其营业额为50.7亿港元,与去年同期比增长28.9%,业绩可谓抢眼,在业绩颇佳的时候,达芙妮为何如此激进。
加盟商将去加盟化,比喻成“过河拆桥”。过河拆桥分为二种,一种是桥出问题了,锈了,或者朽了,过河人担心出事故,就把桥给拆了;还有一种是过河人的问题,过河人不喜欢现在的桥,或者是过河人找到更好的过河方法。
去加盟化,并不稀奇,品牌企业运营过程中,渠道结构调整惯用手法之一。2010年的李宁体育让大客户整合小客户就是一种渠道优化;2011年的绫致时装的去加盟化也是一种渠道结构调整和优化。
那么去加盟化有何利弊呢?
当前,零售终端消费疲软,不少企业开始精打细算,开源创收,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是其主要途径。比如,晋江系的运动鞋服企业,通过在中西部地区自建工厂,提高自产化比例,间接的提高了自己的利润。还有一部分企业,则向销售渠道末级进行延伸,从赚加盟商的批发差价,延伸到赚最终消费者的钱。
达芙妮的财报显示,在2012年1~6月期间,增加411间直营店,关闭45间加盟店,截止2012年6月底,其拥有4958间直营店,1010间加盟店,直营店的比例从81%上升到83%。去加盟化,走直营渠道成为达芙妮的渠道最终目标。
有人认为清退加盟商,就能赚取加盟商那块利润,照常理,应该如此。直营化,有利于店铺形象、商品、策划促销多方面统一和协同,提高产品的上货速度和周转速度,运营效率更高。但有好处就有风险,直营化意味着品牌商要承担原来加盟商所承担店铺、存货、经营风险等相应风险,另如果店铺分散在三四线市场,物流、货品调配,以及整个管理的成本都比较大,相反,设立本地加盟商,管理的本地化问题就不复存在。
美特斯邦威就采取一二线城市直营+三四线城市加盟的混合渠道模式。亦有人认为,去加盟化,能解决大库存问题,理由是快时尚基本没有库存问题。加盟模式存在了很多年,将大库存问题全部推到加盟渠道模式上本身就不靠谱。
大库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渠道管理方面的原因,有供应链信息化失真方面的原因,有厂商的压货心态在里面,此外和产品的同质化有关,也与市场环境变化有关(如当前消费整体疲软的大环境)。
反过来说,全直营也会出现大库存,海澜之家的“直营化管理”(品牌托管)模式不也是出现了大库存问题吗?商品预测失准了,或者市场需求恶化了,都可能形成大库存,与这点直营加盟本身没关系。
去加盟化会成为普遍现象吗?
加盟商朋友们开始担忧这个问题了。相信大家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过这句话:经营思想要从批发思想转向零售思想。难道说很多品牌企业开始将去加盟化提上日程了?不是。直营化和市场特征有关,也和企业的渠道战略和管理体系的成熟度有关。
比如一部分高端品牌,通过代理打开国内市场,然后又将渠道收回为直营经营,这个和高端品牌消费的集中程度有关,而很多国际大众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渠道直营的较少(快时尚比较特殊),因为渠道建设成本太高,采用本地化的渠道能做得更好。
好比说,从成都去上海,你是自己走路呢,还是借道别人修的高速公路去好呢?当然,加盟商,要能把渠道做成通路品牌,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放在那里,康熙岂能轻易对吴三桂下手,而女鞋业自营化比率高,和没有强势的通路品牌不无关系。
去加盟化,能不能温柔点?
每个企业都会遇到部分市场加盟商业绩差的状况,大家都有尝试过合营、或者优化加盟商结构来解决,我也参与过。但是,有的企业最终激起或者引发了加盟商与品牌商的矛盾,致使双方不欢而散。
百丽最早的加盟商很多都是盛百椒的亲友、学生,后来,百丽收编加盟商,这些加盟商都成为百丽公司的股东,这或许能给我们些启发。加盟商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双方合作,双赢是目标,或许可以尝试通过经营托管,联营,入股等方案手段来解决冲突和争议,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