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店变体验店
俗话说的好,你不能改变时代,就要去适应时代,在这个电商横行的时代,既然实体店的衣服不好卖,那么商家完全可以缩小实体店,用心经营自己网上的旗舰店,可以通过发展电商渠道,拉回销售额。还可以与天猫、苏宁、京东合作。或者玩起了O2O、微商这样的新概念。
京东商城与绫致、李宁等推出服装O2O模式,希望从用O2O的形式,激活线下门店。在京东服装O2O模式下,知名服装企业在线下的数千家门店都可以变成小型仓储中心,用户在京东下单后,京东快递员可以从就近门店取货并送到用户手中,用户也可以下班后直接去就近门店自提。
照着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实体店很有可能就变成了体验店了,客户们走进实体店仅仅只是为了试穿一下衣服,看看上身效果如何而已。
进入童装领域,开创“小李宁”
同样是卖服装,童装的销售量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服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2015童装产业报告》显示,童装产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25%至30%。2014年我国童装市场规模突破1400亿元大关。二胎政策松绑,虽难在短期内一下子扩大相关市场需求,却不可否认的确给服装行业特别是童装领域带来了积极的信号和信心。美邦童装品牌moomoo相关人士透露,童装年销售额目前在3亿元,但预期两年内达到10亿元。
所以很多品牌推出了各式各样类型的服装,同一个品牌,既有男装,女装,又有童装,家居服饰,同样的男装,又被细细分为休闲的,运动的,职业的……这样越分越细,总有一类是你喜欢的,这样比单一类型的服装品牌吸引的顾客就要打打增多了。
早在2012年,李宁集团宣布,以全新的管理团队、全新的品牌标志,进入童装领域,并发布了李宁童装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规划,“小李宁”将成为集团发展的重点方向。
李宁集团近年来几度“谋变”均不得民心,原本的消费主力70、80后的购买欲出现下降,而其全力培养的90后却并暂未买账……所以又瞄准童装市场。
联合小米推出智能跑鞋
服装品牌就只能做衣服么?虽然可以有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服装供应,但是只卖服装毕竟还是有点狭隘了,玩转互联网,跨界合作。契合美容、减肥、健身、社交等元素,智能穿戴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潮流。让服装不只是为美与温暖服务,说不定周星驰那双“能当吹风机的鞋子”会成为你我的标配。361度称与百度联合出品的智能童鞋,主打运动监测与定位安全,拥有不俗的市场表现。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不建议小服装品牌去尝试,但是的确有很多大的服装品牌在这么做,李宁公司相关的非凡中国体育控股从事体育产业,涉及顶尖体育人才及队伍的商业管理、赛事运营管理及创新的体育衍生产品业务,甚至包括体育社区建设发展、建筑材料生产。杉杉更是横跨贸易物流、商业地产、金融服务、能源矿产,已经形成了产业为本、金融为翼、产融结合的稳健发展格局。七匹狼公司拟由“纯实业”转化为“实业+投资”运营方式,成为一家集时尚和零售为一体的平台公司,构建包含供应链、品牌、渠道(线上渠道、线下渠道、新商业模式、传播、资金的时尚消费生态圈。就连森马,也通过与华润置地合资合作开发温州万象城商业综合体。
这样,公司能从各个行业都获取利润,或者可以用利润高的行业来弥补那些利润低的行业的亏空,也或者逐渐的加强利润高的行业,而减少在利润低的行业的投资,最后公司就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公司能够获得的利润是最大化的。这的确不失为一个稳妥的选择。
危机也能变成良机
危机无时不在,危机也能变成良机,主要就是看你怎么应对,在实体服装店接连倒闭的当下,李宁却能转亏为盈,1月6日,李宁公司发布了盈利预喜公告,预期2015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亏将大致持平,公司在2015年将实现扭亏为盈。2010年李宁公司宣布转型,但是之后却陷入了困境之中,从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亏损。这次盈利预喜,真的是公司多年不闻的好消息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下,李宁公司股价大涨6.97%,以每股4.45港元报收,创出9个月新高。
李宁
李宁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很多公司都在做的事情外,李宁公司还有它自己的应对方法。
1学耐克玩科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运动品牌进军可穿戴和数字健康领域。安德玛,2015年连续收购了健康及营养追踪应用MyFitnessPal和社交性运动追踪软件Endomondo。8月,阿迪达斯也收购了欧洲知名移动健身应用开发商Runtastic。运动品牌领头羊耐克先是推出了一款智能腕带,其旗下运动健康类跑步APPNike+Running也招揽了大批用户,最近又宣布和苹果合作开发新的智能产品。去年5月份,李宁也追赶潮流,宣布和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手环缔造者华米科技达成战略协议,共同研发新一代智能跑鞋,探索大数据健康领域。
2和“90后”的距离近了
在00后还没成年的现在,依然是90后的天下,2010年,李宁变革元年。公司换掉了LOGO,也换掉了宣传口号。其变革的一大着力点便是要打动“90后”,李宁去年还联合漫威推出了复仇者联盟主题球鞋,也吸引了一大批拥趸。李宁和小米的用户群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笼络那些为发烧而生的年轻人一直是李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