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桑蚕干茧生产总体稳定,全国桑园面积1270.36万亩,同比小幅增长0.6%,蚕种发种量1655.36万张,桑蚕鲜茧产量为64.83万吨(折合干茧约25.93万吨)。行业运行稳中有升,其中桑蚕丝产量13.71万吨,同比增长3.52%1(源于商务部数据),真丝绸商品出口35.3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源于中国海关统计)。茧丝价格总体呈高位平稳趋势,干茧年平均价格为10.62万元/吨,最高11.10万元/吨;生丝年平均价格为37.33万元/吨,最高37.98万元/吨3(干茧和生丝平均价格源于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市场监测系统“中国茧丝价格指数”测算)。
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情况
2013年,中纤局在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11省份组织实施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工作,全年公证检验总量57884.73吨,同比增加7180.18吨,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22.3%,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受检桑蚕干茧经济价值逾61亿元。
涉及的产地省份公证检验量同比均有所增加,春茧、夏茧、秋茧、早秋茧、中秋茧和晚秋茧检验量分别为22508.59吨、7710.98吨、20078.65吨、725.68吨、2935.60吨和3925.24吨。主要蚕品种包括箐松×皓月、桂蚕1号、秋风×白玉、871×872、芙蓉×湘晖(两广2号)、873×874、9405×9406、7532、洞庭×碧波、薪杭×白云和川山×蜀水等共19个品种,其中:箐松×皓月占比最高,达41.6%,其次为桂蚕1号和秋风×白玉,占比分别为14.0%和10.3%,这3个品种检验量占总检验量的65.9%。
桑蚕干茧质量状况
(一)全国综合质量下降。桑蚕干茧年平均质量为4A3255Ⅱ,同比较2012年的4A3357Ⅱ有所下降。清洁洁净等级(以下简称丝等级)、毛茧出丝率、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率和上车茧率等主要指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述指标同比分别下降0.19A、0.89个百分点、24.0米、0.1次、1.73个百分点和1.94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我国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
(二)产地综合质量有升有降。主要蚕茧产地省份(公证检验量1000吨以上的省份)中,云南(5A3675Ⅰ)和山东(4A3667Ⅱ)综合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重为20.7%;广西(4A3244Ⅱ)、江苏(4A3054Ⅱ)、陕西(4A3457Ⅱ)、四川(4A3460Ⅱ)和浙江(4A2955Ⅱ)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江西(4A2736Ⅱ)和重庆(4A2748Ⅲ)低于全国平均值,比重为8.9%。2011年至2013年综合质量持续提高的省份是云南,持续下降的是江西,先升后降的是广西、山东和浙江,先降后升的是重庆,波动频繁的是陕西、江苏和四川。
(三)茧期综合质量波动下降。在不同的茧期中(早秋茧检验量725.68吨,代表性不强,未纳入分析),晚秋茧(4A3467Ⅱ)综合质量优于年平均值,比重为6.8%;春茧(4A3255Ⅱ)、中秋茧(4A3259Ⅱ)和秋茧(4A3154Ⅱ)与年平均值基本持平;夏茧(4A3250Ⅱ)低于年平均值,比重为13.3%。综合质量同比提高的为晚秋茧和夏茧,同比降低的为春茧、秋茧和中秋茧。从2011年至2013年,茧期综合质量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先升后降的茧期为春茧和中秋茧,频繁波动的茧期为秋茧、晚秋茧和夏茧。
(四)蚕品种综合质量升少降多。在主要蚕品种(公证检验量超过500吨的蚕品种)中,7532(4A3969Ⅰ)、箐松×皓月(4A3361Ⅱ)、川山×蜀水(4A3559Ⅲ)和9405×9406(3A3562Ⅲ)综合质量优于全国平均质量,比重为50.9%;桂蚕1号(3A3243Ⅱ)、芙蓉×湘晖(两广2号)(4A3246Ⅱ)、 871×872(4A3257Ⅱ)和873×874(4A3247Ⅱ)与全国平均质量基本持平;秋风×白玉(4A2751Ⅱ)、薪杭×白云(4A2736Ⅱ)和洞庭×碧波(3A2540Ⅲ)低于全国平均质量,比重为14.4%。综合质量同比提高的主要为7532和871×872,同比降低的主要为873×874、9405×9406、桂蚕1号、箐松×皓月、秋风×白玉和薪杭×白云。
(五)主要质量指标分布状况。丝等级以4A级为主,所占比重为60.5%,其次为5A级,比重为25.9%;毛茧出丝率主要集中在30.0%至33.0%间,比重为26.8%,其次集中在33.0%至36.0%间,比重为19.2%;解舒丝长主要集中在400.0米至500.0米间,比重为26.35%,其次集中在500.0米至600.0米、600.0米至700.0米间,比重分别为17.7%、18.8%;万米吊糙集中在3次至5次间,比重为56.5%;解舒率主要集中在50.0%至60.0%之间,比重为32.8%,其次为60.0%至70.0%区间,比重为30.1%。符合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干茧交收质量要求的比重为80.9%,同比降低4.1个百分点,符合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干茧交收质量要求的比重为86.0%,同比降低0.8个百分点。
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产环境、技术能力和经营模式差异。由于各蚕茧产地间在气候环境、经营模式、技术能力和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不同,综合质量差异较为明显。例如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蚕茧产区,自2005年起产量一直居全国之首,2013年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已高达41.8%,相对于产量的连年提高,质量的提高相对滞后,与云南、山东等优质蚕茧产地的质量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指标的差异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受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环境制约,全年适合缫制高品位生丝的蚕品种较少,影响整体质量。二是以农户分散养殖方式为主,技术基础较差,生产技术服务滞后,小蚕共育、方格蔟、省力化养蚕技术普及率不高,影响蚕茧质量提高。三是桑瘿蚊、桑红蜘蛛、桑螟等虫害造成桑叶产量损失,叶质下降,对养蚕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蚕茧品质。四是蚕茧市场开放,流量大且流通快,鲜茧收购站点数量多、规模小、性质复杂,收购秩序不规范,严重影响收购加工蚕茧的质量。
(二)毛脚茧收购行为屡禁不止。2013年全国毛脚茧率同比增加1.99个百分点,部分地区毛脚茧指标较高。在检验量超过500吨的地市中,不超过5%的批次占比为38.1%,同比降低5.9个百分点,地市主要包括山东省日照、泰安、临沂和滨州,云南省普洱,江西省吉安和九江,陕西省安康。在5%至10%之间的批次占比为56.3%,同比下降9.6个百分点,地市主要包括四川省凉山,江苏省宿迁和徐州,浙江省杭州,重庆。在10%至20%之间的批次占比为27.7%,同比上升7.1个百分点,地市主要包括浙江省嘉兴、广西南宁、来宾、河池和柳州,江苏省淮安和南通,四川省南充和绵阳。毛脚茧率超过20%的批次占比为16.1%,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省湖州市毛脚茧率最高达38.96%,同比上升14.4个百分点。大量收购毛脚茧的主要原因是近年鲜茧收购价格较高,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经营者抢购鲜茧,统茧统价收购,使蚕农产生了“养得好不如卖得好”的思想,极大地挫伤了蚕农提高茧质的积极性,导致部分蚕农蔟中管理降低技术要求,密封上蔟、过早摘茧、出售毛脚茧和吐丝茧,导致蚕茧质量严重下降。
(三)鲜茧缫丝亟待规范。随着茧丝产业的西移,以广西地区为代表采用鲜茧缫丝来替代干茧缫丝,吨丝生产成本可降低2万元左右。截至2013年末,广西地区80%的缫丝企业已不同程度地涉及鲜茧缫丝,并呈不断增长趋势。鲜茧丝与干茧丝在外观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鲜茧丝在织造过程中存在着断头率高、疵点及糙类多、面料外观质量和面密度达不到丝绸产品相关要求等问题。由于鲜茧丝的原料不经正常化蛹和烘干,对原料自身品质的要求和控制程度不高。在利益驱使下,部分蚕农和收购者忽视产品质量,大量交售和收购未完全成熟、品质低劣的鲜茧作为生产原料,鲜茧缫丝影响蚕茧原料质量的稳定。
(四)蚕农可比收益降低。近年来我国桑蚕收购价格连年增长,2013年鲜茧收购均价2001元/担,同比上升12.92%,达到历史新高。但受终端产品需求减少、植桑养蚕人工成本增加、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影响,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等传统产区植桑养蚕的可比收益下降,蚕农提升蚕茧质量的积极性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