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出口“回暖”向好 压力犹存
专家称中国应提高资本走出去的能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对外贸易形势一直惹人关注。
日前,商务部综合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6年秋季)》(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呈现回稳向好态势,外贸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各方面因素,2016年全年,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按人民币计算,中国进出口总值17.53万亿元,比2015年同期下降1.9%(下同)。其中,出口10.06万亿元,下降1.6%;进口7.47万亿元,下降2.3%,降幅均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贸易顺差2.6万亿元,扩大0.6%。
《报告》认为,近期进出口回稳,有前期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效果释放、中国国内需求回升的支撑,也与国际商品价格回升拉动进口额明显增长有关。8月和9月,进口已经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室研究员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口方面,一方面由于去年同期进口基数较低,今年恢复正常水平以后,进口增长率随之开始回暖;另一方面,源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全国及全球通货紧缩的局面得到改善,几个月来螺纹钢、铁矿石的价格均有所提高,这些因素使得进口方面的数据出现向好趋势。
“出口方面,从五月份以来,局面逐渐回稳,这其中人民币的贬值走向对出口带来了一些正向促进作用。从出口结构上看,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不够明显,这说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对汇率波动的敏感性不是很强。”张宁进一步说道。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外贸发展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世界经济仍然低迷,结构性和周期问题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总体呈增长低、通胀低、贸易与投资增速低、负债高的‘三低一高’局面。”《报告》认为,随着主要经济体结构调整的进行,全球价值链进入重构期,“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为核心链条的全球贸易大循环发生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路径深刻变化。加之主要经济体在经济政策上“逆全球化”倾向愈发严重,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
对此,张宁指出,全球的经济复苏只能是一种弱复苏,经济向好的局面还不够稳定。同时,美联储在四季度加息的预期仍然比较明显,如果美联储采取加息的动作,对全球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复苏都会带来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全球的政治局势也不够稳定,美国大选、韩国局势的波动等都会对进出口贸易带来不确定因素。”张宁补充道。
基于这种国内外形势,张宁认为,中国应该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水平,同时加强货币的可兑换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高资金、资本走出去的能力。
“当一个国家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时,对外经济的主要影响力不体现在进出口贸易的产品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资本的走出去和技术的走出去。”张宁强调道,目前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出口额所占比重已经很高,未来有可能出现出口增长率放缓的局面,不过中国应该会在对外投资增长率上有所突破,并且在技术输出和技术转让领域发展迅速,这些实际上更意味着中国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