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业透视 > 正文

服装行业陷库存危机,生产行业优胜劣汰?(图)

时间:2012年12月17日来源:作者:

中国服装协会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服装出口数量已连续13个月负增长。中国服装生产行业在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催逼下,珠三角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生存陷入困境,它们该如何转型?

  【写在前面】

  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线下实体店销量走向下坡趋势,从而对于厂家的库存有了极大的考验。近日,作为全国第一服装生产大省的广州,爆发了包括整个行业的库存危机,有相关数据表明,由于国际市场低迷、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有近两成的企业开工率不到50%。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又应该建立怎样的库存机制的问题,是现今中国服装生产行业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现状描述】

  广东省服装生产仍然保持全国第一服装生产大省的地位,但已出现负增长,今年以来整个行业都爆发库存危机。有关调研报告指出,在国际市场低迷、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等因素作用下,广东服装企业平均开工率在75%左右,有近两成企业的开工率不足50%。

  【市场直击】

  订单骤减 企业利润率仅为3%左右

  “现在服装太难做了,订单不断下降,成本越来越高”,小林认为目前是她从事服装批发3年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三年前,小林与男友一起租下广州十三行一个仅5、6平米的档口,从事服装批发生意。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现在则是广州一个有名的服装批发中心。到过十三行的人都用“打仗”来形容此地的场面,操着各地口音的人来去匆匆,打包批发的大包大包地运走货物,小个体户几件几件地拿货。

  但是现在,不少档口店主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

  下午三点,小林已经从十三行的档口回到位于广州白云文化广场附近的家。她告诉网易财经,下午两点就收摊了,生意没以前好,来拿货的人也少了。小林从事T恤衫批发,自己设计,以自产自销模式经营档口。入行前两年,生意还过得去,今年则渐渐艰难了。

  小林说,过去在旺季的时候,一个月会推出将近20款新T恤,一个爆款(热销款式)可以卖一两万件,但是现在的爆款能卖出几千件已经算销路不错了。内销订单下降,外贸的销路则更惨淡。过去,平均每个月都会接到一两单泰国的单子,每个单子拿货量在300-400件,而现在的泰国单子一般不超过100件,而且并不是每个月都能接到单子。

  小林档口订单下滑并不是个例,经了解,十三行不少档口的生意都清淡了不少。广州一家服装加工厂负责人李先生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特别差,下半年的情况稍微好转,但仍是不理想。佛山一服装工厂负责人江先生则表示,今年以来单子渐渐少了很多,感觉整个服装市场在衰落。

  【权威数据】

  中国服装协会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服装出口数量已连续13个月负增长。1-9月,我国14328家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幅从年初的13%降至10%左右,低于近两年来的平均水平,利润率也从年初的6%降至5.09%。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测算,加工出口低端产品的中小企业平均利润空间仅为3%左右,利润的压缩使得服装订单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更加明显。

  如今中国服装行业面临主要的问题就是“高库存”,不止是受欧债危机影响的OEM厂商,还包括国内知名品牌,比如:凡客诚品、美特斯邦威、李宁等。

  分析李宁2007年至2010年的年度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库存逐步增加的趋势,2010年库存比2007年增长超过62%。同时,根据港股相关数据,截至2011年6月份,李宁的库存有增无减,已接近10亿。


服装行业陷库存危机,生产行业优胜劣汰?(图)0.jpg

  【危机原因】

  高库存不但产生了额外储存和运输成本,还浪费了大量产能。当产能用于生产某款后来被市场证明是滞销的产品时,意味着少生产另一款可能畅销的产品。可以说,库存是吃掉利润的最主要因素。

  原因一:需求逐级放大

  在中国服装行业,每卖出1件商品,生产商至少要准备2.5件商品进行库存周转,有时还会超出这个比例,由此形成了大量库存。比如:终端客户实际需要100件,零售商认为需要150件,分销商就扩大为200件,反映到生产商时就变成了250件。虽然终端顾客需求量始终并没有很大的波动,但经过零售商和批发商的放大后,订货量就一级一级增加,而且越往供应链上游其订货偏差就越大。这种营销活动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学界通俗地称之为“牛鞭效应”——开始时的小小挥动,到鞭梢被放大成很夸张的动作。

  原因二:模式导致时间差

  中国服装生产模式还停留在订货会模式,依赖下游分销商而不是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各种服装品牌每年春夏、秋冬两季订货会,企业则通过订货会现场模特展示、导购解说引导客商订货,然后根据订货量,制订安排生产、销售计划。

  这种模式下,真正的需求变成产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国内大多数生产商从接单到成品上市平均需要90天时间,有的能达到120多天。试想如果消费者在某品牌货架上看到的是3个月,甚至4个月之前流行的款式,那么此品牌商品销量低于预期,导致库存积压多半是个必然。

  如果我们问业内人士高库存的成因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款式的产销不匹配”。笔者曾访谈的一位销售总监就称:“我们当期大力生产的都是上一期流行的样式,永远在追潮流而不是引领潮流!”

  可以说,中国服装企业不缺制造能力、模仿能力,唯独离客户比较远!

  原因三:低估消费者

  近年,经常报道中国影星参加国际颁奖会时与外国影星发生撞衫,即指两个人或更多人在同一场合穿款式相近的衣服。影星是最能追求时尚和个性的群体,频繁发生此现象说明中国的服装设计与国际流行趋势基本同步,这是好事情。但是与此同时,还有生产商认为“当下国际流行款式在国内一线城市卖不动之后,可以放到二线、三线城市去卖”,如此只能导致产品的积压——他们忽略了互联网的力量和作用。当然,导致库存压力除以上的主要原因之外,还可能有其他因素,而且服装厂商也都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来消化库存。但是,尽管如此,国内厂商找到方法既治标又治本地解决库存问题才是正道。在此,ZARA的经验很值得参考。

  【ZARA模式】  

  ZARA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1975年创于西班牙,是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装商,在世界各地超过56个国家设立2000多家服装连锁店。在过去五六年平均增长都达25%,即使是在2008年欧洲陷入衰退的时候,它第三季度的增长仍然达到18%。

  以“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服装”为经营理念的ZARA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能是它的“快时尚”模式。所谓“快时尚”,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即上货时间快、平价和紧跟时尚潮流。消费者对时装功能性需求远远小于心理需求,时装涉及满足消费者诸如审美体验、自我实现等心理诉求。而快是满足这些诉求的基础。

  在时尚创新模式中,一般公司都参与全程或者从后半程加入,这样虽然成本高、全风险低。ZARA则刚好相反,他的产品设计能在早期推出阶段就能介入并实现小规模生产,继而在接下来的早期主导阶段实现快速生产、快速销售和快速退出。

  此模式业界都看得明白,真正做到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快捷生产配送、贴近市场和高效商品企划体系。

  首先,ZARA的产品从设计至门店平均仅14天时间(快国内某些同行10倍)。为此ZARA把西班牙方圆200英里的地下都挖空,架设地下传送带网络连接自己500家代工终端厂。每天根据新订单,把最时兴的布料准时送达终端厂,保证了总体上的时间要求。超快速的生产配送流程让款式更新更快、增加了新鲜感并吸引消费者不断重复光顾。

  其次,ZARA总部掌握市场信息的渠道快速而透明。比如分布在全球的各个门店,他们能实时把销售过程中顾客的意见和想法直接反馈给总部;还有设计团队,他们也把各地捕获到的时尚潮流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如此贴近市场的机制无疑让ZARA的服装始终走在时尚前列。

  第三是高效企划体系,就是我们常说的买手模式。ZARA不完全自己设计和研发,更多是从其他时装品牌发布会寻找灵感。而国内服装也都在模仿却鲜有成功,原因则在于缺乏对商品的积累和相关框架。

  总之,中国服装品牌当下的库存问题不可否认有突发因素的影响,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结构和模式上的,有效借鉴ZARA公司的 “小批量、快周转、紧追时尚” 模式也许是解决方法之一。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服装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相信能继续生存的必然是“真正贴近客户需求、引领时尚和以更短的时间提供产品”的企业。

服装行业陷库存危机,生产行业优胜劣汰?(图)1.jpg

  【危机?机遇!】

  销售低迷也导致库存危机蔓延整个行业。对于这个现状是对整个服装生产行业的考验,需要经营者用合理的手段在维持现有情况的前提下“剩者为王”!

  不久前,国金证券一份纺织服装行业研究报告称,2012年以来纺织品服装零售行业爆发了全面的库存危机,标志着行业进入了转型期,本质原因在于市场空间有限,高速外延增长难以为继,但企业的经营模式仍停留在规模化扩张的惯性里,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企业新增门店的销售低于预期,诸多新增门店的库存累积超过了放缓的消费需求所能承担的范畴,进而升级为干扰企业正常运营的危机。

  【利弊分析】

  用工短缺 部分企业开工率不足五成

  为深入了解行业运营状况及各类中小服装企业生存现状,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今年上半年对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佛山市等省内多市进行分阶段调研。

  结果显示,今年1-5月,广东省服装生产仍然保持全国第一服装生产大省的地位,但已出现负增长。2012年上半年广东服装经济持续负增长。外贸方面,今年1-5月,广东省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3.5亿美元,同比减少1.9%,增幅低于全国。在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服装大省中,广东是唯一出现出口总额负增长的省份。

  据了解,全球经济形势严峻,欧美市场需求下降,一部分订单已经转移至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调研中,大多数产业集群都反应今年很多企业出现停产或半停产现象,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产量明显下降,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订单减少及用工短缺,平均开工率在75%左右,有近两成的企业开工率不足50%。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广东近70%的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均明显下降。服装企业劳动力成本平均涨幅在20%左右。在调研中,服装企业认为上半年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和订单不足。

  林江表示,服装行业除了面临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外,税费、商业费用、物流等费用高,造成行业成本过高,利润削薄。

  “目前广东省服装行业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目前还看不到对服装行业税负减免等优惠政策”,林江称,有关部门也明白服装行业的问题所在,但是税负、商业费用以及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目前并不能解决,政府部门想支持也无从做起。

  对于目前广东服装行业面临的问题,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向网易财经表示,广东服装行业受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产生行业性问题,同时也是全国的现象。他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这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另外,转型过程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必然有一些企业会倒下。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