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家外资企业——阿迪达斯即将关闭在华惟一的一家工厂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不是第一个撤离“中国制造”的跨国企业,显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目前中国制鞋业面临的尴尬局面就是: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怪圈。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鞋业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相比,中国制鞋业仍在科技、质量控制、管理、专业技术以及其他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中落后。20多年来,缺乏核心技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笼罩在“中国制造”命运上的魔咒。
近来,有消息传出,耐克关闭了其位于中国的鞋类工厂,目前“越南制造”的耐克鞋数量已超越了“中国制造”……关闭工厂、迁至东南亚,甚至迁回本土,这些消息近几年从未中断过,背后则是“中国制造”不可避免地触到了天花板。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是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位列亚洲第三,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二至三倍,加上福利支出,成本还要上浮40%至50%。现在越南的制鞋业平均工资约为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人民币,而中国东部沿海大概已在2500元至3000元人民币。
由于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鞋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耐克等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中国仍无法拥有的是这些品牌持有者的“头脑”。这个“头脑”,对于制鞋产品来讲,最起码包括两种东西:一是技术,二是品牌。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堪称世界“廉价”工厂的“帝国”,尽管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但中国仍缺乏全球公认的品牌。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与引进外资战略密不可分,正是外资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让中国步入全球化的行列,使得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对于中国制鞋业来说,仅仅满足于“以量取胜”、贴牌闯世界,就只能在价值链最低端苦苦挣扎,处处受制于人。
也许是中国仍锁定在庞大的人口资源上,沉醉于“世界工厂”的组装车间之中的原因。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哪里建厂,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哪里能实现更高的利润。将工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市场,相反,更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与房地产泡沫相比,中国制鞋业泡沫对中国经济的威胁更大。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存在已经不是什么“猜想”,但是房地产泡沫却无法刺破。一方面,由于开发公司利润丰厚,它们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出台了严厉的调控政策和“限购令”,但市场仍有较强的购买力在支撑和维系。
中国制鞋业目前面临着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两重困境,行业泡沫的迅速膨胀已成为现实中国经济的不争软肋。
当然,现在要预测中国制鞋业泡沫究竟有多大?也许还是一个难题。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中国制鞋业的富余产能正不断增长,而且很快会给市场带来冲击。中国制鞋业似乎变得依赖于一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继续用投资来“治愈”今年的产能过剩,那结果必将会增加2013年、2014年更多的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