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F展的另一个老展商大连璐易美,今年依旧是展会上最亮丽的展位。大连璐易美展位吸引了很多日本客人。特装的展览形式、如专卖店般的商品陈列形式是吸引客商的重要原因。另外公司打出的将在越南设加工厂的宣传标牌也是吸引客人的重要原因。据大连璐易美公司总经理朴敏介绍,今年璐易美参展除了展示充满设计元素的产品外,还要向客商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大连璐易美已在越南布局加工基地,以便能为日本客商提供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随着中国国内加工成本的不断上涨,近年大连璐易美加工基地不断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前些年是把加工基地转移到中国内陆地区,现在把加工基地往东南亚转。据朴敏透露,璐易美在越南开设的独资工厂,明年4月将开业,加工基地转移到越南后,加工成本能降一半。
除了到东南亚投资设厂外,更多企业是谨慎地选择到东南亚寻找加工合作伙伴,把一些订单放到东南亚加工。
山东佰宜副总经理刘岩告诉记者,为了规避成本上涨问题,有不少企业把接到的订单下到东南亚加工,佰宜也在这方面开始偿试。
上海雅运纺织化工有限公司的李敏告诉记者,现在雅运出口日本的不少面料流向了东南亚。服装缝制从中国往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上海雅运会关注东南亚服装业逢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在适当时候增加对东南亚出口的窗口。
傅文明告诉记者,绮丽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内地其他地区和东南亚投资的打算。但针对目前遇到的成本上涨难题,打算今年下半年到东南亚考察,看能不能到东南亚找到合作的工厂,把一些交期长一些的简单款式订单下给东南亚合作伙伴加工。
中国供应商已具备较强的综合贸易服务能力。利用东盟地区低成本加工优势来增强自己的贸易服务能力,成为不少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选择。中国与东盟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不可小视。最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服装行业产销需求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指出,年初以来,我国对东盟出口持续发力,各月出口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累计对东盟纺织出口161.8亿美元,增长43.1%。东盟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中的地位首次超过日本。
舍弃大而全追求小而专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区域自贸区建立的加快,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除了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提高自身综合贸易服务能力外,国内服装产业格局也在变化,行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企业从注重产品生产的大而全模式逐渐转变为注重设计、研发、营销的小而专的模式。
李敏给记者看了一张客户发给她的照片,照片是日本客户在缅甸新开设的工厂,面积至少有一个8000平方米的展馆那么大,工厂里一排排密密的机器,里面满是年轻的工人,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一些大纺织服装厂的规模还大。十几年前,中国还有不少这样的缝制工厂,曾让日本业界人士羡慕不已。而现在上海周边看不到这种规模的服装厂了。
上海中康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忠枝告诉记者,近些年中国服装业经营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服装业的未来走势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服装企业经历了兴起、发展到如今规模缩小的阶段。现在上海周边几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工厂没有了。上海中康制衣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上海嘉定设厂,是生产、进出口为一体的外资独资企业。工厂兴盛时有300多名工人,但现在把工厂规模控制在五六十人。
李敏也告诉记者,上海雅运也在根据形势变化做调整。公司明年将在上海周边建一个二三十人的小工厂,加工一些高精尖产品,谋求更高附加值。
服装企业规模的变小,是成本上涨倒逼的结果。张忠枝透露,现在上海超过100人的服装厂都少了,因为现在负担不起那么多生产工人。上海周边有不少小服装企业变成了小作坊。因为小作坊成本低,他们可以不交五险一金,可以租用便宜的房子,可以用农电。这些小作坊有订单时,工人就聚在一起,无订单时就解散,运作很灵活。但不利之处是小作坊的生产格局会削弱中国服装业的竞争力。张忠枝认为,小作坊的劣势是没有远见,不懂分工协作,不强调团队精神。现在很多订单由外贸公司或大工厂接,接完再分发给小厂或小作坊。这种格局让外贸公司或大企业接单时也很迷茫,因为工厂不是自己控制的,不知接完订单后的把控程度如何。
若楠(上海)服饰有限公司是做针织毛衣的企业,在上海的工厂有20多人。该公司业务员文华玲则认为,小作坊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一些便利。若楠主要做自己接的订单。接单多的时候,会把一些订单发包给其他企业。文华玲告诉记者,现在上海有很多小作坊,这样企业接单时不用顾虑自己的生产能力,订单多时可分些订单给这些小作坊。文华玲同时告诉记者,现在的小作坊与中国服装业刚起步时的小作坊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多小作坊是由熟练技术工人组成,设备也较先进,同时还出现一些专业分工很细的小作坊,比如做针织套口、制版、缝片相对专业的作坊。这些专业作坊加工效率很高,质量也不差。
宁波朝和服饰有限公司参展人员向记者表示,宁波也有很多服装加工小作坊存在,但并不影响其企业的业务,因为各自有其业务渠道。而且这也是由出口订单交期短、数量小的贸易特点决定的。对于一些过小的订单,大企业不能开一条流水线生产,而小作坊能有效解决小订单的问题。该人士认为,小作坊的存在对企业有时也是一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