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芳(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
就《全球视野下的科技化纤之路》这个题目,我主要讲三点:
首先,中国化纤要在世界化纤产业中提升地位,需要实现三个突破。一要实现规模突破。未来全球化纤需求量将达到2.5亿吨,巨大的市场需求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实现化纤产业的规模扩张,尤其在产业应用领域;二要实现质量、效益的突破。要不断提升化纤产品的质量,使得未来化纤的某一类国际技术标准能掌握在我们手中;三要实现品牌的突破。要大力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化纤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路径。一是化纤原料的全球布局。需要在资源能源领域,寻求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二是国际战略联盟的布局。要和国际上的顶级化纤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引进世界级或国内一流的化纤研究院、研究中心。
再次,全球视野下科技化纤企业的培育路径。要培育化纤产业世界五百强的跨国企业,并注重骨干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王华平(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
“全球视野”应该从什么角度切入?我想应该主要从两个角度去看。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化纤产业从1938年的尼龙,到1953年的涤纶,再到目前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一直跟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其发展不仅支撑或者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求,还被用以解决信息、航空等领域的需求。
从纤维产业转型角度来看,中国成为世界化纤制造大国,靠的是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现在,这些比较优势没了。由于中国本身化纤市场的需求和中国化纤产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的需求能支撑中国化纤产业发展,所以中国化纤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仍不可撼动,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发展模式应当改变。
中国化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错失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机遇。今后,我们必须主动投入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构筑某些方面的行业壁垒,形成局部的垄断优势,提高附加值。产品要面向市场,在专业化、功能化、多元化等方面细分。从长远来看,拓展新兴市场和专业化细分市场,是今后化纤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要加强石化资源之外的原材料开发,比如生物质纤维、再生循环纤维等。
忻浩忠(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主任):
如何看待传统纤维和新兴纤维?中国的涤纶产能是全球最高的,具有垄断地位,却没有获取垄断价值,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埋头做涤纶,却没有将涤纶的生产和终端产品的开发结合起来。杜邦当时开发“莱卡”,同样是普通的氨纶纤维,却通过品牌塑造和产业链整合,主导了市场,甚至成为时尚的代名词,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那么,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呢?
随着化石能源的慢慢枯竭,化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包括一些生物基纤维的研发、化纤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以及传统纤维的应用拓展等,这些课题的攻克都需要加大投入,这也是化纤科技城建设的意义所在。
香港理工大学现已计划在化纤科技城建设研究院,我们会结合当地实际,把国外和香港的技术、概念、理念引进,再跟同行和兄弟院校、企业结合起来,实现科研、教育和产业结合,把平台做成引领国际纤维科研、教育、产业化的领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