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改革要点,关注到行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如果整天照抄照搬、假冒伪劣,我们就没有创新可言;应由市场决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分配而非行政命令,应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价值而非哪位专家;创新有风险,怎样完善创新风险机制?创新需要人才,科研成果是技术更是资本,人才的价值和技术资本该怎么体现……
回到技术创新联盟的问题上来,单个企业单枪匹马来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显然能力有限,要建立起更加开放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充分利用行业内外一切资源。应该给这类组织以合法地位,真正实行创新联盟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实现高效快速的增长。对此,全会向我们传递了积极的信号,我们也期待更多更具体的措施出台。
不遗余力
加大环保工作力度
记者:节能减排任务一直是摆在纺织行业,尤其是印染行业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面对更为系统和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纺织行业应该重点加强哪方面的自律?
王天凯:这些年政府一直把环保工作当成重点来抓,《决定》在第14部分专门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态度坚决,要求严格,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来保护生态坏境”。由此可以看到国家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纺织行业特别是印染行业的环保问题,近年来已得到业界的普遍重视。从目前情况下,仅印染行业单个谋求转型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引向整个产业链。纺织行业对《决定》的相关内容要深入理解,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对污染问题应当秉持“零容忍”的态度。
为此,行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把握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形势,只有认清形势才能明确任务。纺织行业“十二五”中期评估显示,行业节能指标基本能够按进度完成,但总体上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其次要加大对成熟环保技术的推广力度,以及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力量。如占印染行业1/3份额的绍兴,当地政府对印染行业整体采取集聚提升、集中排放、集中治理的办法,在一些印染集中的地区,同样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三,我们还应引导企业对一些高污染的落后装备有序退出,同时探讨能否在环保项目中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加快推进印染污水排放的技术改造。未来,纺织行业要更加不遗余力地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是必然趋势
记者: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整体区域性调整的进度有所放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天凯:纺织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在转型发展中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优化配置方式包括国内自东向西的区域转移,也包括有序进行跨国资源配置。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涨的问题,且压力日益增大。与此同时,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进度在放慢:我国中西部土地、劳动力政策变化等原因,梯度转移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速度放缓;在跨国资源配置上,由于周边国家治安环境、金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尚未具备较大规模优化配置的条件。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纺织行业目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决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论述中提出了“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等“以开放促进改革”的思想,对推进纺织行业区域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纺织行业在区域结构调整中,要结合中西部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特别要关注中西部消费市场变化,着力发展有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着力构建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思考如何营造更有利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加强对于各地区的经济引导而非直接干涉,实打实地为企业服务。同样,在融入国际纺织产业格局的调整中,企业要充分、主动地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条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走出去”。可以通过新建、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在海外建立研究中心、营销网络、原料或生产加工基地来实现优化配置。
行业组织以更大活力
服务纺织强国建设
记者: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治理方式,《决定》在谈到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时指出:“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您认为未来中纺联的重点工作职能将有哪些?
王天凯:中纺联成立10多年来工作活跃,在为行业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思路和做法,在产业集群、展会服务、社会责任、节能减排、产品开发、品牌推进、标准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今后将进一步研究深化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机制,围绕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行业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对产业集群的个性化服务,为纺织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