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业透视 > 正文

传统服装业怎样擦出“时尚”火花 如何继续“优美”

时间:2013年04月23日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作者:

传统的服装业已经到了向时尚服装转型升级的时候。那么,如何转,传统服装业怎样与“时尚”擦出火花?海南服装加工业如何继续“优美”?

  清明节刚过,原本调整好上班状态的赵海琴突然接到工友的电话:“不用上班了,工厂停产了。”这则消息让她好几天都“觉得不可能”。

  4月10日,海南优美内衣有限公司宣布停产。此消息一出,给海南服装加工业界造成了不小的震荡。

  海南的服装加工企业90%以上集中在海口。曾经是海南服装企业“风向标”的优美内衣,为何在外界一直看好的情况下选择停产?海南日报记者连日来在海口市龙塘镇、东山镇等多个服装加工基地走访调查发现,不少服装企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但是,让人欣喜的是,一些专做时尚岛服的企业却开足马力生产。

  遭遇“寒流”的不仅仅是优美内衣

  “以前这个时候,已有很多工友在厂房忙碌了”

  4月11日上午9点,天下着雨。

  记者跟随海南优美内衣有限公司员工赵海琴来到位于海口市秀英区港澳工业区的优美内衣生产厂区。

  大门是关着的。

  站在门外,雨水打在脸上,赵海琴不禁打了一了寒战。“以前这个时候,已有很多工友在厂房忙碌了。”而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紧闭的大门以及伫立在门口关于停工的公告。

  很多人不愿相信,这个曾经出口创汇最大、解决4000多名员工就业问题的外资企业,竟然在一夜之间停产了。

  有关资料显示,海南优美内衣有限公司是黛安芬国际集团于1992年在海南创办的独资子公司,生产、出口及销售黛安芬品牌系列内衣。海南优美内衣有限公司投资总额经两次追加后,从200万美元增加到980万美元,职工人数从设立当年的240多人发展到4500多人。到2005年,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成为当时海口市出口创汇最大的外资企业。

  据了解,海南优美内衣有限公司停产之后,而黛安芬国际集团在中国的另一下属机构,位于江苏省的盐城国际妇女时装公司,生产不会受到影响。

  海南优美内衣有限公司曾代表了海南服装加工业发展“风向标”。然而,在优美的背后,还有一大批前仆后继的服装加工企业,他们也曾经为海口经济书写过辉煌,这批企业如今的生存环境究竟如何呢?

  4月12日早上9点,记者随着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连文来到东山镇,这里多数服装企业都处于关门状态。

  “以前,这一整条街都是服装加工小作坊,你看,现在开着门的没几家了。”走在该镇安南街上,王连文无奈地介绍到,鼎盛时期,大大小小的作坊有几百家,现在只剩下不到20家。尤其是从去年至今年,加工厂的数量锐减了一半。

  记者发现,原本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加工作坊已转变为其他营生手段来生存,有开茶店、杂货店等,只有少数几家咬牙维持现状。

  王连文痛心地介绍,从去年到今年初,小加工厂遭遇关门已不足为奇,就连规模在100人以上的服装加工厂也难逃厄运。

  “这么多厂倒闭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说不好在仅存的这些大厂中,又有哪家会倒下,看了都心疼。”王连文告诉记者,因为销路差的原因,近几年的加工厂均是依靠1990年代赚的钱来贴补现在,做不下去的老板纷纷选择退出。

  徐家富是海口东奇服装加工厂的厂长,不到50岁的他,脸上布满皱纹,从鬓角延伸至发梢的白发都难掩他对工厂前途的担忧。

  “工厂建于1983年,在当时算得上有规模的大厂,鼎盛时期厂里共有400名员工同时作业。”说起这些,徐家富很是自豪。

  在该工厂一楼,还能看到,从缝制、熨衣到分拣包装只有零零散散的30名员工在作业,而在二、三楼,则是一片寂静和一堆被灰尘覆盖的设备。

  “没有人敢想两三年以后工厂会怎样?目前只有咬咬牙硬挺过,而且镇上还不止我一家。”坐在工厂角落的徐家富叼着一根烟,断断续续地对记者吐露着对工厂生存“囧境”的压力。

  海南服装企业面临哪些困扰

  “不能按时完工出货,就要面临罚款赔偿,我们已赔不起了”

  每年的4月份,正是服装加工厂卯足劲大开火力的时候,但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目前开工的海南服装企业不到四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海南服装加工业遭遇“寒流”?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的服装市场就呈现低迷状态,企业的接单数与生存成本开支呈反向比例增长,服装企业面临着订单难寻、企业负增长等窘境。

  说起接订单,徐家富可是有一肚子的苦水。以前工厂效益好的时候,分别在广州和海口设立了两个档口,专门承接订单,找来布料进行加工。可现在,居高不下的档口租用费却成为了他难以承受的“痛”。

  前段日子,为接不到订单而着急的徐家富亲自飞到广州的档口组织货源,那段时间,徐家富有一个最大的感受:海口的服装加工业已大不如前了。

  每天早早起床去档口等待、吆喝,生怕错过了每一位潜在的客户。徐家富沮丧地说,有时来了一两个客户,会把价钱压得很低,一条西装裤加工只有1—2元的毛利润,为了贴补工人工资,勉强维持工厂正常开工,不得不把活揽回来做。

  其实,像这样萎靡的场景在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一样上演着。

  劳动力成本上涨、接单难等现实因素摆在一个个企业老板面前,大部分支撑不下去的纷纷选择停产。

  龙塘镇万利达服饰厂的老板杜爱琼坦言,这几年厂里的效益不好,也给不起员工较高的待遇保障,一些员工们只好四处打零工。

  吴春艳算得上是万利达厂的老员工了,她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手上还有200件左右的量没完成,等把裙子缝纫完毕之后要回家做农活了,帮忙干农活赚的钱比在工厂赚的多,一天能有100来元呢。”

  员工流失、招工难是摆在众多厂家面前的难题。万利达厂规模最大时,员工达到500人,而现在流失了三分之二。

  杜爱琼抱怨到,因为找不到工人,前阵子在广东惠州有客户想下订单给厂里做,要求2个月内赶制出货,当时碍于人手不够,就没敢接单。“不能按时完工出货,就要面临罚款赔偿,我们已赔不起了。”她说。

  “有句老话这样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搁在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了。”连分管工业的龙塘镇武装部部长周勇军也无奈地调侃说,工厂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没有宣传,政府政策力度不够,再香的酒也不好卖。

  周勇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年接30多万件订单的工厂来计算,每条2元的毛利润,一年工厂就有60万余元的收入,但是,100个工人月工资共15万元,算一年开工时间三个月的话,要45万元开销,而设立在外的档口一年租金大约40万元,水电费用算每年10万元。这样保守估计下来,光是工人工资和档口租金的支出就远远超出收入。

  服装厂的生存状况举步维艰,着实是各厂老板心头的一根刺。而渴求获取高额工资的员工与经营效益每况愈下的企业矛盾愈演愈烈,面对更加艰巨的今年,海口服装加工企业的生存环境遭到新一轮的挑战,对于工厂能否继续,工厂老板们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